全國地名大全(全國地名大全完整版)
前沿拓展:
全國地名大全
在**唐朝時(shí)期,日本出了一位女**–元明**,這個(gè)女**雖然僅僅在位8年,但卻實(shí)施了影響至今的政策:全國地名一律使用漢字。
當(dāng)時(shí)因?yàn)榕c唐朝的交流,漢字傳入了日本,深受日本人喜愛,但由于用法并不統(tǒng)一,造成許多混亂。因此當(dāng)時(shí)日本也有許多類似音譯,也鬧出許多笑話,例如現(xiàn)在的“武藏(Musashi)”,當(dāng)年叫做“無邪志”,甚至連“胸刺”都跑出來,而“我孫子”也是同樣情形下的產(chǎn)物。
因此在西元713年,元明**頒布了“好字二字令”,“凡諸國部內(nèi)郡里等名,并用二字,必取嘉名”。也就是說過往那些無厘頭的地名全都廢除,一律致敬**人用2個(gè)字取地名,2個(gè)字還必須是體面的字。
盡管兩年后元明**就退位了,但這項(xiàng)政策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也才產(chǎn)生了許多這些看起來非常好聽且唯美的地名。
02 日本超好聽地名盤點(diǎn)
雨晴(あまはらし)
在富山縣有個(gè)很美的海岸,它有個(gè)更美的名字,就是“雨晴”。
從岸邊遠(yuǎn)眺,可以看到3000米連綿不斷的立山連峰,隨著四季變化,所映入眼簾的美景也變化萬千,是很受歡迎的風(fēng)景區(qū)噢。
秋月(あきづき)
秋月(あきづき)位于福岡縣朝倉市,被稱為“筑前小京都”。
“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
特別詩情畫意有木有!
七色(なないろ)
位于奈良県吉野郡十津川村的“七色”,是個(gè)人煙稀少、四面環(huán)山、環(huán)境優(yōu)美,面積不超過12平方公里的小村落。
因水壩放水后出現(xiàn)了“發(fā)電所遺址廢棄”,所以被日本的遺址狂熱者所熟悉,現(xiàn)在還延伸出了出租船去探廢墟等項(xiàng)目。不過據(jù)最新消息指出因處于安全等方面考慮,現(xiàn)在已經(jīng)禁止進(jìn)入發(fā)電所遺址廢墟了。
花咲 (はなさき)
北海道好聽的地名真的很多,在根室市有個(gè)叫“花咲”的地方,花咲港的根室車石更是作為一個(gè)必去景點(diǎn),被日本人所熟知。
但最重要、最出名的要屬這里的花咲螃蟹,它們以個(gè)頭雖小但味道鮮美著稱,無論是蒸煮食用或者是煲湯飲用,都是北海道這個(gè)海鮮天堂的TOP。
古今地名對照 (按筆劃數(shù)排序)
七星關(guān)——①今貴州畢節(jié)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guān),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guān)——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陜西寧強(qiáng)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qū)。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占。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guān)——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guān)指淤口關(guān)(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guān)(今霸縣)、瓦橋關(guān)(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guān),為草橋關(guān)(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jì)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于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zhèn)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zhèn)。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fēng)臺(tái)。春秋時(shí)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jì)時(shí)國勢很盛。
大寧衛(wèi)——明初置,治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wèi),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于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nèi)城原城墻。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dāng)時(shí)黃河離城很遠(yuǎn),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zhèn)——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后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fèi)縣西南。
大澤鄉(xiāng)—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中心。七世紀(jì)建。
大勝關(guān)——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后,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guān)。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shí)庾將軍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陜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nèi)。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shí)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guān)——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后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jì)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中亞費(fèi)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jì)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jù)。后為**人所并。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陜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并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shí)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huì)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陜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gè)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府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lán)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guān)(今壺關(guān)北)。隋唐上**郡即潞州,治上**,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zhèn)。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jì)》為據(jù))。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shí)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并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國先遷新蔡,后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zhàn)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shí)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shí)別稱。
山東——秦漢時(shí)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qū)。以后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qū)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qū)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nèi)外長城之間地區(qū),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xiàn)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huì)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huì)稽縣。唐在此分置會(huì)稽、山陰二縣。民國并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qū)。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qū)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yùn)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yáng)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qū),治康定,轄區(qū)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地區(qū)。1939年并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shè)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wèi)在今遼寧北鎮(zhèn),遼東鎮(zhèn)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qū)。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后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xiàng)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yáng)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yáng)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shí)曾設(shè)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guān)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后名九里關(guān))、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guān)。
衛(wèi)國一一西周初封時(shí)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后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后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衛(wèi)輝路(府)——北周置衛(wèi)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wèi)輝路,轄今豫北新鄉(xiāng)等地。明改衛(wèi)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wèi)藏——**舊時(shí)別稱。**舊分阿里、藏(后藏)、衛(wèi)(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shí)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fā)源于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wù)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nèi)。唐景龍?jiān)曛寥?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shí)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zhàn)國時(shí)田忌、孫臏破魏龐娟于此。
馬嵬坡——在陜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shí)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陜縣。
木刺夷——**教什葉派的一個(gè)派別,約創(chuàng)立于1090年,秘密傳教,對敵用暗殺手段。在里海南岸建國。旭烈兀西進(jìn)時(shí)滅木刺夷。
木骨都束國——今非洲索馬里的摩加迪沙一帶古國。鄭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長洲縣置。先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至此三縣同城而治。民國并入?yún)强h。
元城——古縣名,與大名同城而治。民國并入大名縣。
云中——秦漢云中郡治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北魏云中郡治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漢郡在長城以北,唐郡在長城以南,漢郡的西南面。北魏郡與漢郡轄區(qū)也不完全相同。
云州——見上條。
云陽——秦漢云陽縣在今陜西淳化西北。
云間——舊時(shí)江蘇松江府的別稱。
云南——云南省舊以在云嶺之南得名。今云南祥云縣東南云南驛,西漢曾設(shè)云南縣。蜀漢曾設(shè)云南郡,以云南縣為治所。云南古有滇國等,唐為南詔,宋為大理。元置行中書省。明置云南省。
云夢澤——古澤藪,在南郡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范圍不大。
云梯關(guān)——在今江蘇濱海西南,明中葉以前為黃河河口所在。
云中都護(hù)府——唐云中都護(hù)府治原北魏云中城,轄今內(nèi)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后改稱單于都護(hù)府。
云岡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間(460—494年)。現(xiàn)存五十三窟,造像五萬一千多尊。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國悉蘇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紀(jì))都城,在今比哈爾邦巴特那南。法顯曾至其地,玄奘去時(shí),已成遺址。
**——元**府,見上都條。
開州——唐改萬州為開州,即今四川開縣,明改為縣。金以澶州為開州,即今河南濮陽。民國改開州為濮陽縣。
開封——公元907年,五代后梁建國,以汴州為開封府。
井陘關(guān)——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太行八陘之一。
天水——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fù)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我國古指麥加,亦指**。
天竺——我國古指印度。玄奘謂應(yīng)以作印度為是。
天津——明永樂初置天津衛(wèi),以成祖“靖難”起兵時(shí)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時(shí)改州,不久改府。民國廢府存縣。1928年設(shè)天津特別市。1930年改天津市。現(xiàn)為直轄市。
天井關(guān)——在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
天津橋——隋唐東都南洛水上的浮橋,-宋尚修建加固,金漸歸廢壞。
夫椒——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說夫與椒各為一山。
豐鎬——周文王建都于豐,在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河以西,武王又建鎬(鎬京),在今長安縣韋曲公社西北,與豐同為國都。
韋曲——唐有韋曲鎮(zhèn),在今陜西長安縣,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五岳—一漢宣帝以今河南嵩山為中岳,今山東泰山為東岳,今安徽天柱山為南岳,今陜西華山為西岳,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恒山為北岳。后改以今湖南衡山為南岳。明改以今山西渾源的恒山為北岳。
五原——漢五原郡治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北)。
五丈河——五代后周與北宋先后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運(yùn)。河自宋東京向東經(jīng)今蘭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jì)水。
五丈原——在今陜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時(shí)開通,從今四川宜賓至今云南曲靖。
五羊城——廣州古稱五羊城,簡稱羊城。傳古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執(zhí)六穗柜到此。
五國城——遼金時(shí)有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當(dāng)涂。
太和——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建太和城,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縣,即今大理。民國改大理。
太原—一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以來省會(huì)都在此地。
太和嶺——《元史·速不臺(tái)傳》所說太和嶺,即今蘇聯(lián)高加索山。
太行八陘——即軹關(guān)陘(在今河南濟(jì)源西北)、太行陘(在今沁陽)、白陘(在今輝縣)、滏口陘(在今河北磁縣)、井陘(在今井陘北)、飛狐陘(在今淶源北)、蒲陰陘(在今易縣)、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
歷陽——今安徽和縣。秦置縣,晉以歷陽為治所,置歷陽郡。隋唐歷陽郡即和州。
車?yán)铩嘧鲝乩铩⒊防铩④嚴(yán)濉T魍了荆谓裨颇暇昂椋牼炒篌w相當(dāng)于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東,后先分設(shè)普洱府,民國又設(shè)車?yán)锏瓤h。
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xiàng)羽破秦兵于此。
巨野澤——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北。古為大湖,五代后南部涸為平地,北部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漢宣帝許后陵所在地。
少梁——今陜西韓城南。本為梁國,春秋時(shí)秦滅梁,為少梁,戰(zhàn)國時(shí)曾屬魏,后又歸秦,改名夏陽。
日南——漢郡,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以后,為林邑國所有。
中山——①中山國,戰(zhàn)國都顧(今河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fù)國后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②漢郡、國,治盧奴(今定縣)。后燕以為都城。隋廢。⑧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④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逝世后改今名,中山故里在縣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興——元以江陵一帶為中興路,治江陵。
中牟——《論語·陽貨篇》“佛腫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鶴壁市西,以在牟山之側(cè)得名。今河南中牟縣,西漢置。
中吳——舊時(shí)蘇州的別稱,亦作潤州(今鎮(zhèn)江)的別稱。
中京——①遼中京大定府在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大明城。②金后期以河南府(洛陽)為中京。
中都——①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建為中都大興府。②明太祖曾以臨濠府(今鳳陽)為中都。
中東鐵路——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1903—1907年,帝俄筑,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南至大連。日俄戰(zhàn)爭后,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占,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后,北段由中蘇合辦。抗戰(zhàn)勝利,全線合稱**長春鐵路。
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宋仁宗時(shí)改為恩州。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牛頭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長勺——春秋魯邑,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長平——秦白起破趙軍處,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長安——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漢長安城東南。參“西安”專條。
長坂——在今湖北當(dāng)陽東北。《三國演義》作長坂坡。
長沙——秦長沙郡治臨湘,隋唐潭州或長沙郡治所,明長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長沙。清為湖南省會(huì)。
長城——見“長城的長度”專條。
長洲苑——春秋吳王闔閭游獵場所,在今蘇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長洲為縣名,見“元和”條。
仁和——五代吳越分錢塘、鹽官(今海寧)置錢江縣,宋改仁和,兩縣均在杭州。民國合錢塘、仁和為杭縣。
仇池——魏晉南北朝時(shí)氐族楊氏世居之地,在今甘肅成縣西西漢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頂有池,又有平地百頃,故可長期據(jù)山扼守。
拓展知識(shí):
全國地名大全
北京 東城區(qū)
西城區(qū)。
崇文區(qū)。
宣武區(qū)。
朝陽區(qū)。
海淀區(qū)。
豐臺(tái)區(qū)。
石景山區(qū)。
門頭溝區(qū)。
房山區(qū)。
通州區(qū)。
順義區(qū)。
大興區(qū)。
昌平區(qū)。
平谷區(qū)。
懷柔區(qū)。
密云縣。
延慶縣。
天津 靜海縣、寧河縣、薊縣。
和平區(qū)。
河?xùn)|區(qū)。
河西區(qū)。
南開區(qū)。
河北區(qū)。
紅橋區(qū)。
塘沽區(qū)。
漢沽區(qū)。
大港區(qū)。
東麗區(qū)。
西青區(qū)。
津南區(qū)。
北辰區(qū)。
武清區(qū)。
寶坻區(qū)。
上海 黃浦區(qū)。
盧灣區(qū)。
徐匯區(qū)。
長寧區(qū)。
靜安區(qū)。
普陀區(qū)。
閘北區(qū)。
虹口區(qū)。
楊浦區(qū)。
閔行區(qū)。
寶山區(qū)。
嘉定區(qū)。
浦東新區(qū)。
金山區(qū)。
松江區(qū)。
青浦區(qū)。
南匯區(qū)。
奉賢區(qū)。
崇明縣。
重慶 萬州區(qū)、涪陵區(qū)、渝中區(qū)、大渡口區(qū)、江北區(qū)、沙坪壩區(qū)、九龍坡區(qū)、南岸區(qū)、北碚區(qū)、萬盛區(qū)、雙橋區(qū)、渝北區(qū)、巴南區(qū)、黔江區(qū)、長壽區(qū)、江津區(qū)、合川區(qū)、永川區(qū)、南川區(qū)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河北石家莊、唐山、邯鄲、秦皇島、保定、張家口、承德、廊坊、滄州、衡水、邢臺(tái)
遼寧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葫蘆島、鐵嶺、朝陽、盤錦、
黑龍江 大慶 大興安嶺 哈爾濱 鶴崗 黑河 雞西 佳木斯 牡丹江 七臺(tái)河 齊齊哈爾 雙鴨山 綏化 伊春 烏蘇里江
吉林 **族自治州和長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遼源、白城、松原
山東濟(jì)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tái) 濰坊 濟(jì)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萊蕪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山西 太原市
大同市
陽泉市
長治市
晉城市
朔州市
晉中市
運(yùn)城市
忻州市
臨汾市
呂梁市
安徽合肥市 蕪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馬鞍山市 淮北市
銅陵市 安慶市
桐城市 黃山市
滁州市 阜陽市
巢湖市 六安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浙江 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衢州、舟山、臺(tái)州、麗水
江蘇 南京
無錫
徐州
常州
蘇州
南通
連云港
淮安
鹽城
揚(yáng)州
鎮(zhèn)江
泰州
宿遷
江西
廣東
福建
海南
河南
湖北
湖南
四川
云南
貴州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內(nèi)蒙古
廣西
**
新疆
**
澳門
**
全國地名大全
北京 東城區(qū)
西城區(qū)。
崇文區(qū)。
宣武區(qū)。
朝陽區(qū)。
海淀區(qū)。
豐臺(tái)區(qū)。
石景山區(qū)。
門頭溝區(qū)。
房山區(qū)。
通州區(qū)。
順義區(qū)。
大興區(qū)。
昌平區(qū)。
平谷區(qū)。
懷柔區(qū)。
密云縣。
延慶縣。
天津靜海縣、寧河縣、薊縣。
和平區(qū)。
河?xùn)|區(qū)。
河西區(qū)。
南開區(qū)。
河北區(qū)。
紅橋區(qū)。
塘沽區(qū)。
漢沽區(qū)。
大港區(qū)。
東麗區(qū)。
西青區(qū)。
津南區(qū)。
北辰區(qū)。
武清區(qū)。
寶坻區(qū)。
上海黃浦區(qū)。
盧灣區(qū)。
徐匯區(qū)。
長寧區(qū)。
靜安區(qū)。
普陀區(qū)。
閘北區(qū)。
虹口區(qū)。
楊浦區(qū)。
閔行區(qū)。
寶山區(qū)。
嘉定區(qū)。
浦東新區(qū)。
金山區(qū)。
松江區(qū)。
青浦區(qū)。
南匯區(qū)。
奉賢區(qū)。
崇明縣。
重慶 萬州區(qū)、涪陵區(qū)、渝中區(qū)、大渡口區(qū)、江北區(qū)、沙坪壩區(qū)、九龍坡區(qū)、南岸區(qū)、北碚區(qū)、萬盛區(qū)、雙橋區(qū)、渝北區(qū)、巴南區(qū)、黔江區(qū)、長壽區(qū)、江津區(qū)、合川區(qū)、永川區(qū)、南川區(qū)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河北石家莊、唐山、邯鄲、秦皇島、保定、張家口、承德、廊坊、滄州、衡水、邢臺(tái)
遼寧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葫蘆島、鐵嶺、朝陽、盤錦、
黑龍江 大慶 大興安嶺 哈爾濱 鶴崗 黑河 雞西 佳木斯 牡丹江 七臺(tái)河 齊齊哈爾 雙鴨山 綏化 伊春 烏蘇里江
吉林 **族自治州和長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遼源、白城、松原
山東濟(jì)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tái) 濰坊 濟(jì)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萊蕪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山西 太原市
大同市
陽泉市
長治市
晉城市
朔州市
晉中市
運(yùn)城市
忻州市
臨汾市
呂梁市
安徽合肥市 蕪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馬鞍山市 淮北市
銅陵市 安慶市
桐城市 黃山市
滁州市 阜陽市
巢湖市 六安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浙江 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衢州、舟山、臺(tái)州、麗水
江蘇 南京
無錫
徐州
常州
蘇州
南通
連云港
淮安
鹽城
揚(yáng)州
鎮(zhèn)江
泰州
宿遷
江西
廣東
福建
海南
河南
湖北
湖南
四川
云南
貴州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內(nèi)蒙古
廣西
**
新疆
**
澳門
**
全國地名大全
**地名bai大全【**行政地名】
北京 ·天du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 ·遼寧 ·吉zhi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
** ·澳門
全國地名大全
數(shù)據(jù)庫沒有,不過有相關(guān)的網(wǎng)頁。
博雅地名網(wǎng)
行政區(qū)劃網(wǎng)
另外,我記得有人寫過相應(yīng)的書,好像是一個(gè)姓薛的人寫的,不只是有現(xiàn)代地名,還有古代地名,我是在學(xué)校圖書館看見的,你可以上網(wǎng)查一下,或者在本地圖書館去查找。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九賢互聯(lián)網(wǎng)實(shí)用分享網(wǎng)編輯,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82946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