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大洪水泥板與挪亞方舟》來源于:由作者:陳同升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大英博物館館藏大洪水泥板K.3375與挪亞方舟相似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編號K.3375的這塊泥板上面記錄了一段古老的詩(全文
大英博物館館藏大洪水泥板K.3375
與挪亞方舟相似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編號K.3375的這塊泥板上面記錄了一段古老的詩(全文見最后),是蘇美爾英雄傳說《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一部分。(圖1)
這203行詩承載的傳說和挪亞方舟的故事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不僅是整個故事的脈絡,就連一些細節都很相近,比如:
- 放鴿子
“過了7天,我釋放了一只鴿子,后來鴿子飛回來了。我又釋放了一只燕子,也飛回來了。我又放了一只能吃而且很兇的烏鴉,它沒有回來。”
——《吉爾伽美什史詩》
“放出一只烏鴉去。那烏鴉飛來飛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他又放出一只鴿子去,要看看水從地上退了沒有。”
—— 創世紀 8:7-8
- 筑壇獻祭
“我在那殺了一只羊,在山頂的一座壇上獻上燔祭,獻上14個獻祭罐子,將蘆葦、雪松和桃金娘放入火中。”
——《吉爾伽美什史詩》
“挪亞為耶和華筑了一座壇,拿各類潔凈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
—— 創世紀 8:20
當我讀完這首詩的時候,我不禁問了自己這么個問題:
K.3375泥板是不是可以證明圣經舊約大洪水的記載來源于更早的文明,而非原創,既然不是第一手資料,是不是說舊約記載的不是最接近史實的?
我們就從小小的一塊泥板開始說起。
圖1 吉爾伽美什浮雕,現存于法國盧浮宮
泥板的發掘和破譯
203行詩塵封了約1800年,直到19世紀才重見天日。
那時候大量英國“尋寶者”與“日不落帝國”一起四處出擊,從遙遠的**到英格蘭本土,從新大陸的墨西哥到古老的埃及,從神秘的印度到傳說中的伊拉克,這些“尋寶者”受到地質學等現代科學的啟發,開始科學的發掘、記錄和分析,逐步形成了力圖重現過去的學科——現**古學。
這期間克里特、特洛伊等一系列傳說中的古老文明重見天日,同時也包括亞述帝國和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失落的古文明。(圖2)
美索不達米亞(圣經中的示拿地 land of Shinar,創世紀10:10),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兩河流域,位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大**于今天的伊拉克。
19世紀之前人們對兩河流域文明的知曉上限于古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前330年)。人們只是從圣經的記載(包括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的零星文字)中知道一些更古老文明的名字:亞述、巴比倫等,很多人以為它們是神話傳說,并不真的存在過。
圖2 新亞述帝國的拉瑪蘇浮雕 館藏于盧浮宮
1847年英國人奧斯丁·亨利·萊亞德在今伊拉克北部摩蘇爾附近(當時屬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尼姆魯德開始發掘,他發現了重達30噸的巨型雕像和各種浮雕板,激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但是沒人知道這古代遺址的真實名字。(圖3)
而他的助手霍姆茲德·**姆發現了多達2.4萬塊刻有奇怪符號的泥板。在這批泥板運回英國后,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古老的文字。
1857年,倫敦的皇家亞細亞協會請四位破譯專家分別對一塊剛出土的銘文進行**翻譯。該銘文長達809行。四名專家幾個月后將譯文寄回,人們出乎意料地發現其大體含義、細節、詞和句子均完全一致(不明覺厲)。
原來這些奇怪的符號就是起源于蘇美爾文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又被亞述人傳承下來。后來慢慢被字母文字所替代,早在公元前就幾乎無人知曉了。
圖3 萊亞德把尼尼微雕像運回英格蘭(畫)
楔形文字的破譯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重見天日的前提,原來這些泥板是新亞述帝國的國王亞述巴尼拔(公元前7世紀)的“藏品”:
他熱愛搜集文獻和泥板,派抄寫員到亞述帝國的每個地區收集古代文獻,同時聘請學者和抄寫員從巴比倫的原始資料抄寫文獻,收藏的地方就成了一座“圖書館”,內容極其豐富。
大部分的文獻是用楔形文字以阿卡德語寫成的。
新亞述帝國于公元前612年被巴比倫尼亞(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舊約中的巴比倫)、斯基泰(又稱西徐亞,新約稱之為西古提)及米底王國(圣經中稱為瑪代)聯軍滅亡。
相信當時的大火已將王宮及圖書館一并燒毀,但卻把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燒硬。這次大火雖然毀了建筑物,卻有助保存泥板;至于蠟板、皮革和紙莎草上的內容就沒能保存下來。
今天所說的編號K.3375的大洪水泥板,就是這批泥板中的一塊,屬于《吉爾伽美什史詩》的第11塊泥板。尺寸僅為15cm長,13cm寬,遍布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圖4)
圖4 大英博物館館藏大洪水泥板K.3375
泥板這么小,竟然承受著這么宏大的歷史:
- 公元前21世紀,烏爾第三王朝(以圣經中的吾珥Ur為中心),吉爾伽美什的故事被寫成詩。
- 公元前13世紀,術士S?n-lēqi-unninni編寫了這個版本。
- 公元前7世紀,亞述巴尼拔的抄寫員用蘆葦書寫在泥板上。
- 公元前7世紀,大火燒毀了尼尼微卻使得泥板變硬
- 2400年間躺在沙土下,靜靜地聽著沙土上的世界風起云涌
- 公元19世紀,英國考古學家發現它并且運回了英國,繼而破譯
- 公元19世紀,它被收入大英博物館,編號K.3375
如今它繼續訴說著,激昂地或是哀嘆地訴說著逝去的日子,再也沒有比這個情景更符合物是人非了。
經過不斷的研究,人們通過考古學努力重塑美索不達米亞的古文明,那個富饒的兩河流域,建立了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從最早的蘇美爾人,到后來的阿卡德人,亞摩利人,亞述人,迦勒底人,先后在這里建立的輝煌燦爛的文明。
我們也可以知道,圣經所記載的歷史不是編的,每一個地名,每一個種族,都不是隨便虛構而來的。
觀點
K.3375泥板被確信是公元前7世紀的產物,這比舊約圣經目前發現的最早版本要早(“**海古卷”據信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這是不是可以證明舊約大洪水的記載來源于更早的文明,而非原創,既然不是第一手資料,是不是說記載的不是最接近史實的?
- 泥板史詩中大洪水的幸存者烏特納比西丁所講的故事,和圣經(創世紀6-8章)中挪亞經歷的大洪水故事非常相像。但是圣經記載擁有更多細節,真實感和邏輯感更強。
- 更早形成的文字版本,不足以直接證明誰來源于誰,更不足以判斷誰更接近事實。兩者也可能是“兄弟證”,反而加深了這件事本身的可信度。
- 需要注意19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漫長的教皇統治的黑暗時代之后,認為反圣經就是進步的思想是存在的。大變革的時代,人們是很容易用力過猛矯枉過正的。
《吉爾伽美什史詩》顯得戲劇感很強,很夸張。“我裝上自己的金銀”這句話似乎帶上了作者的價值觀念,盡管它不一定合乎邏輯。面對人類即將毀滅的悲劇,與“過年一樣高興”和“裝上金銀”的描寫相比,我更喜歡圣經中神自己關上了方舟的門所表達的那種憐憫,更不用說瑪土撒拉的年齡所表達的神的不舍:
瑪土撒拉的意思就是“他的**亡帶來施行”,而他是圣經中活得最久的人。
若去算算前面的家譜中瑪土撒拉**的時候挪亞幾歲,再算算后面的章節記載挪亞幾歲的時候大洪水到來,也能看出整段記載有多么用心。
在我看來,吉爾伽美什史詩和圣經對于大洪水的記述很相似,但是感**彩明顯不同,前者是在記述一件事情,所描寫的悲傷都以直白地哭來表達。后者則表達了強烈的感情,并且是藏在細枝末節中的,這種情感會讓我更能感同身受,而且它是在一系列跟后代直接相關的敘事中,讀者更能覺得仿佛是在聽自己祖先的故事。
從另一個方面說,蘇美爾神話的神是嫌人類吵就要滅絕人類,換句話說人類沒有什么大錯。圣經則是體現了神的百般不舍和憐憫卻必須公義的糾結,也傳遞了一個道理:人類的很多災難都是自己作的,所以需要先反省悔改自己。
附:203行詩全文
(因為文學水平不高,沒辦法翻譯的有詩韻)
(編者按)擁有至高權力的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也跟凡人一樣面臨生離**別,當摯友森林之子恩奇杜(Enkidu)病**后,他抱著尸體哭了七天七夜。
見慣了驕奢淫逸紙醉金迷,也見慣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此刻**亡竟讓他無比驚恐,他想不明白**亡是什么,他不知道恩奇杜去了哪里,他想到這無法探索的未知就瑟瑟發抖,恐懼驅使著他踏上了尋找永生之旅。
吉爾伽美什找到了永生者烏特納比西丁(Utnapishtim),后者向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泥板正文)故事發生在幼發拉底河邊的古城舒魯帕克(Shuruppak)。
很久以前,風神恩利爾(Enlil)覺得人類太喧鬧,想要以大暴雨滅絕人類,天神安努(Anu)、戰神尼努爾塔 (Ninurta)、繼承者恩努吉(Ennugi)、水神恩基(Enki)知曉他的計劃并且彼此約定保密。
恩基不忍心,于是在一個蘆葦墻上向我透露了整個計劃,并且命令我拆了屋子造一艘船,船的大小必須和地下城阿普蘇(Apsu)的船尺寸一樣,并且不計代價拯救生靈。
我答應了。 “我不知道該怎么跟城市的長老和百姓解釋這件事。” 于是恩基教我這樣說: “恩利爾驅逐了我,我不得不離開城市,去往阿普蘇,跟我的主恩基一起生活。在那里恩基將賜給我豐富的雨水、家禽和魚、小麥和面包。”
次日早上,我召集了一些木匠和蘆葦工人,準備造船。
5天后,我們已經建好了120肘長的外殼,還有船的內部結構:6層甲板,分為16個隔間。船的中部設置了水塞,篙桿等必要的設備都被安置妥當。
我們在窯內融化了3次3600單位的瀝青,3次3600單位的油,另外還有2360單位的油被儲存在船上。我又屠宰牛羊,分發啤酒、油和葡萄酒給工人們,大家像過新年一樣高興。
當船造好后,發現弄下水是很困難的,于是我們又做了一條滑道,把船滑入河里。我裝上自己的金銀,和我“所擁有的生物”。然后讓工匠們和“田間所有的野獸”都上了船。
一日清晨,黑云從地平線升起,空氣里彌漫著恐怖的氣息。我登船并且密封了船的入口。
雷神在云端咆哮,暴風雨神在山脈和平原間嘶嚎,閃電之神照亮了大地,一切都變成了黑色,土地像鍋一樣破碎了。
整天,一直在吹南風,大水擊打著人們。沒有人能看見他的同胞,他們無法在洪流中相認。
眾神被洪水嚇倒,退到了安努(Anu)的天堂里,他們像狗一樣蜷縮在墻邊。
女神伊什塔爾(Ishtar)像分娩的女人一樣尖叫著,這神的女人哀嚎說,舊日已成塵土,因為“我在神的大會上說了**的事,導致了一場如此的災難,滅亡了我像魚一樣充滿海洋的**。”其他的神與她一同哭泣,在巨大的悲傷中坐著啜泣,他們的嘴唇燃燒,口干舌燥。
洪水和風持續了6天6夜,大地都平了。第7天就止了。海面平靜下來,旋風和洪水停了,一片寂靜,地上的人都變回了粘土。
我打開了窗戶,新鮮的空氣吹到我的臉上。我跪下,哭泣著,眼淚從臉上落下。
我在海平面上尋找海岸線,看到一片陸地。船停在一座山上,就是尼穆什山的山頂,過了幾天都沒有移動。
過了7天,我釋放了一只鴿子,后來鴿子飛回來了。我又釋放了一只燕子,也飛回來了。我又放了一只能吃而且很兇的烏鴉,它沒有回來。于是我把野獸們都放了出來。
我在那殺了一只羊,在山頂的一座壇上獻上燔祭,獻上14個獻祭罐子,將蘆葦、雪松和桃金娘放入火中。
神們聞到了獻祭動物的甜蜜氣味,像蒼蠅一樣聚集在祭品上。
隨后,女神降臨,舉起她的珠子說到:“你們神啊!我不會忘記我頸上的護身符,我會記住這些日子并且**忘記!眾神會來到這個祭祀,但是恩利爾不該來,因為他降下大洪水滅絕了我的**,他從不考慮后果!”
恩利爾還是來了。他看到了我的船就憤怒了。“活著的人逃到哪里去了?沒有人能在我的毀滅中活下來!”尼努爾塔對恩利爾說:“除了恩基還能有誰泄密?他知道我們所有的計劃。”
恩基于是對恩利爾說:“還不是因為你,智者的神,你怎么不考慮后果就降下洪水?你的懲罰難道不是過于人類該受的?如今僥幸活下來的人,難道不應該得到我們的同情嗎?”
恩基接著說:“我沒有泄露你的計劃,只是托了一個夢給烏特納比西丁,他是一個英雄,所以才能在你的洪水中存活。”
恩基來到船上,握著我的手,把跪著的我和我的妻子扶起來。他站在我們中間,摸著我們的額頭祝福我們:
“從前烏特納比西丁是一個人類,現在他和他的妻子已經變成像我們一樣的神。讓烏特納比西丁住在遠方,就在那河流的入海口。”
我和我的妻子于是在就河口處定居下來。
更多內容請點擊 ▼
本文原作者為陳同升,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同升,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2019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