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
中山大學學者最新SCI論文稱電子煙“明顯減害”
》由作者:李子琪采編而成
5月1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研究團隊在全球分子醫學領域權威SCI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志》發表名為《電子煙對呼吸系統的毒性機制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歸納既有研究,認為電子煙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危害顯著低于傳統卷煙。
研究人員分析總結了自2010年至今公開發表的108篇電子煙與傳統卷煙領域研究的相關文獻,從主要成分、毒性機制兩個層面綜述性對比了電子煙與傳統卷煙的區別。
在主要成分方面,由于電子煙僅添加尼古丁、助溶劑,不含煙草,其成分較傳統卷煙更為簡單;霧化后,電子煙氣溶膠中的有害物質也遠遠少于傳統卷煙。
具體來說,電子煙與傳統卷煙的煙氣中均含有尼古丁,但金屬羰基化合物、亞硝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多環芳烴等有毒化合物的含量均遠低于卷煙。
在毒性機制上,論文發現電子煙對機體的主要組織器官和細胞內信號通路的影響與卷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大量研究顯示,與卷煙相比,電子煙導致的損害程度相對較低。
該文對電子煙與傳統卷煙進行了全面科學分析,得出結論:電子煙雖不是完全無害,但比傳統卷煙明顯減害,有可能成為降低與吸煙相關疾病風險的減害替代物。
此外,論文也強調,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電子煙對傳統卷煙用戶的影響,收集更多數據來獲取毒理學循證信息,幫助人們客觀、理性地看待電子煙,同時也不忽視其潛在風險。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新藥成藥性評估及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培慶表示,論文可為公眾更全面地了解電子煙提供科學參考,也佐證了建立產品質量標準和毒性評價體系,規范成分含量的重要性。
同時,該研究團隊也認為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來發現循證信息,以更深入地評價電子煙的長期安全性。
本文由李子琪采編自網絡轉載,如有侵權 請聯系站長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李子琪,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50930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