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電信寬帶(汕頭電信寬帶一年多少錢)
前沿拓展:
汕頭電信寬帶
你好,汕頭的電信賬號一般是st+自家電話號碼 (縮減成6位吧記得) + @***.gd這樣的格式.
我以前就是這樣一個格式, 后面注銷了又重新申請
就變成了st0+自家電話號碼后5位了
從帶頭做人工交換的青年骨干,到步步推動汕頭通信發展的“引路人”,周得中,一位生在南京,卻把畢生心血傾注在汕頭通信事業的電信人。讓我們走近他,聽他講述他和這座“通信之橋”的故事。
口述:周得中(原廣東汕頭市郵電局局長)
整理:林凱鵬(**電信廣東公司員工)
01
以退為進,機器不行人工上
我是南京人。1956年4月,剛從南京電信學校畢業的我,分配到汕頭郵電局當一名市話技術員。那一年,我24歲。我沒想到,這一待,就是60多年。
我剛到汕頭的時候,汕頭的通訊很是糟糕:設備是匈牙利僑胞留下的,雖說是1000門的容量,但實際上頂多也就是60線可以同時通話。電話在當時是“稀罕玩意”,只有**部門、單位和商業公司才有。老百姓要打電話,就得到郵電局排隊打。而長途電話更是只有兩條線可以同時通話,單位打長途還要交預備金。汕頭是僑鄉,很多人要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親朋聯系,但經常有人在小公園郵電局那兒排隊打長途,從早排到晚也沒能打上。
舊時汕頭通訊設備
當時,各地的通訊設備必須由國家統一調配,而全國只有河南一家工廠在生產步進制交換機。要等到分配到廣東,到汕頭,真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馬月。
舊時營業廳照片
設備滿足不了大家打電話的需要,等又不是辦法!那干脆,就倒退回去,做人工交換機吧。我拉了一幫同事,自己買材料,按照學校學的,對著書上教的,自己裝,自己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搞了600線的人工交換機。雖說用人工轉接很辛苦,但總比讓大家排長隊還打不上電話好啊。就這樣,靠著殘舊機器和人工的相互配合,我們撐過了70年代初汕頭通訊的“荒蕪時代”。
舊時汕頭郵電人員工作場景
02
借雞生蛋,開放心態搞通訊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那一年,汕頭市郵電局啟用國產JZB-1A型步進制2000門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1980年7月,我們自行研制的600門準電子自動電話交換機也在潮陽縣郵電局安裝使用。
但盡管如此,在洶涌的改革開放浪潮面前,汕頭的通訊狀況仍是捉襟見肘。通訊要發展,設備就得升級,設備要升級,資金就得跟上。但升級設備的“第一桶金”從何而來,成為困擾時任信息辦公室主任的我的一個難題。
人工轉接雖然緩解了通信壓力,但是人工的力量還是很有限。
機緣巧合,當時的新加坡**李光耀在訪問廣東省的時候,透露了新加坡有一批二手的交換機即將“退役”。省里便在開會時詢問各地市是否有意承接這批設備,當時與會的地市都覺得,等著國家分配新的設備多好,沒必要去承接別人的“二手貨”,所以都不吭聲。但我聽說那批交換機是縱橫制的,縱橫制怎么都比步進制高級啊,為什么不要呢?
于是,我帶著一個技術員來到新加坡,花了2個月的時間,把整套設備的里里外外情況摸了個遍。我們驚喜地發現,這套設備幾乎是全新的,新加坡方面嫌這套設備占地太大,急著要把它換掉。設備過關了,但我們沒錢買啊。還好當時的新加坡**夫人是潮汕人,對家鄉有感情,便答應只收我們運費,運回來,設備就歸我們了!
就這樣,我們歡天喜地地把這臺設備從新加坡“接”回了汕頭。再經過一系列的安裝調試、場地建設和人員培訓,1985年7月,這臺7000門縱橫制市內電話交換機正式投入使用。同年12月,粵東1800路微波在汕頭金砂路微波站交付使用。隨后,汕頭還建設了地下電纜,整個通信逐步呈現出立體式發展的態勢。
汕頭至廣州1800路微波塔
也憑借這只來自新加坡的“金雞”,我們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進一步升級設備的“底氣”。
03
生生不息,改革就要徹底改
雖然“雞”生了“蛋”,也部分解決了市內通話的問題,但汕頭通訊面臨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很多外商想來汕頭投資,但是長途電話經常打不通,貨物進出、經營生產的信息沒法及時傳遞的情況還是很普遍;老百姓對外通訊的要求也愈發強烈。
舊時汕頭通訊設備
當時作為汕頭市郵電局局長,我知道,還得繼續改革,而且要改,就得徹底改!我開始聯系加拿大、法國、日本等設備商,準備引進國外更先進的設備。經過一番比較,加拿大的交換機容量太小,法國的不僅價格高,售后也不好,最后我們選擇了日本的NEC公司。
當時,全廣東還沒有成功引進程控機的先例,因為這里邊涉及了前期談判、安裝,后期使用、維護、人員等諸多因素。我帶著一個學日語的員工到日本考察設備,還請日本人來汕頭實地考察是否適用。在引進設備的談判中,我們向日方提了兩個條件,一是我們購買設備,你們必須幫我們培訓人員,二是要負責安裝好,只有設備真正用起來才算數。
日本公司同意了我們的條件,于是我就在汕頭成立了計算機站,派了2個技術人員到日本培訓學習,所有人員全部重新培訓。當時郵電局里的大學生很少,我們就從年輕的高中畢業生里挑了50人,專門請北京郵電大學的老師來上課,讓他們學習專業**作維護技能。這批年輕人后來分布在汕頭電信的各個部門,成為各部門的骨干力量。
當年的年輕參訓人員如今都分布在電信的各部門,成為骨干力量。
1987年,萬門程控交換機順利割接開通
1987年2月,經過多番努力,我們從NEC公司引進的多功能程控交換機1.2萬門(另包括5000線長途)正式開通,這基本解決了汕頭特區內外通訊問題。在當時,這也首開了國內中等城市程控先河。程控機開通那天盛況空前,汕頭市的主要領導都到齊了,許多華僑代表也現場與海外親朋連線通話,興奮異常。在那年的“潮汕十年改革20件大事”評選中,汕頭郵電局“引進先進設備,發展通信建設”名列其中。
汕頭萬門程控電話開通儀式
電話打通了,我又請南京郵電大學的人員幫我們設計安裝了整個計算機網絡,搭建了自動計費系統,實現全汕頭聯網。這樣,老百姓不用東奔西跑,就能夠在各個營業點進行聯網查詢和繳費了。
1987年,新裝程控長途全自動交換機。
04
發光發熱,活著就要有價值
1992年2月,當年從新加坡接回來的“金雞”——那臺7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正式退休”,汕頭市區實現市內電話程控化,走在全國中等城市前列。 而此時,電信業務也已不僅僅局限在固定電話上了。像BP機,汕頭從1988年**尋呼系統開通,用戶不足兩千戶,到1997年全市尋呼臺46家,用戶發展到35萬戶。還有數據通信,2000年,汕頭開通現代通信網—寬帶城域網,再次走在全國同等城市前列,汕頭市成為全國首批100家**上網城市之一。
工作場景—BP機臺
198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從早期做人工轉接,到后來去新加坡“借雞生蛋”,再之后赴日本引進程控機,技術的更迭和設備的升級,歸根到底,關鍵還是在于人才。沒有一方沃土培養和留住人才,改革和發展就無從談起。為了引進和留下人才,在任期間,除了給他們定期開展培訓和補貼以外,我們還為已婚的職工分配住房,還專門開辦了幼兒園,方便職工孩子上學,“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職工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
1992年,我到了應該退休的年份。當時遇上數據交換節點要在汕頭開通,我想,作為有一定經驗的技術人員,應該還能起到一些作用,就延遲了退休。
粵東信息大廈
如今,86歲的我已徹底變成了一個“汕頭人”。我還是會去參加每個月的**支部會和每年的職工代表大會,雖然通信業的發展已今非昔比,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多聽聽,多看看,見證這方我曾經揮灑青春和汗水的樂土越來越好!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92147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