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太陽魚(綠太陽魚怎么釣)
前沿拓展:
綠太陽魚
您好!
綠太陽魚于1999年作為觀賞和游釣用魚引入我國,主要在我國的廣西、廣東地區進行人工養殖。養殖容易,在南方多用于休閑垂釣等用途,對人無害,可以食用,只是口感略差。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不要忘記點贊哦~
近日,河南汝州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抽干公園湖水抓捕“怪魚”的現場直播,引發大量網友關注。
被捕獲的鱷雀鱔。(公園管理方供圖)
目前,兩條“怪魚”已被捕獲,經確認系外來物種鱷雀鱔。
被捕獲的鱷雀鱔。(公園管理方供圖)
“怪魚”福建也曾出現!
專家表示,鱷雀鱔在廣東、廣西、福建、河南、四川、江蘇等地均有野外分布記錄,全國各地的觀賞魚市場和養殖場也都在繁育該品種,線上、線下較容易買到,且常規售賣和購買鱷雀鱔并不違反法律。
鱷雀鱔之所以能夠快速出現在全國多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者購買門檻低、但放生行為失控。
此前在福建廈門等地池塘內也有發現放生的鱷雀鱔。
當地網友@小小愛拍攝
鱷雀鱔為什么非抓不可?
有網友提出疑問,河南汝州這般大動干戈值得嗎?這種魚為何非抓不可?
鱷雀鱔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淡水巨型食肉魚,成魚體長一般能長到1.5米。此外它還是一個“不挑食的主”,堅硬的魚鱗讓它處在食物鏈的頂端,一旦放到天然水域,會給水體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
可以通過“吃吃吃”減少鱷雀鱔數量嗎?
專家介紹,鱷雀鱔在**本土沒有天敵,它對本土的魚類進行大量捕食,會導致食物鏈斷裂。此外,針對有網友戲稱可以通過捕撈食用,來減少鱷雀鱔的做法,專家提醒,雌性鱷雀鱔在繁殖期時,卵巢是有劇毒的。
福州有野外鱷雀鱔嗎?
那么,福州地區有發現嗎?記者30日從省市有關部門解到,福州未接到野外鱷雀鱔的報告。
近年來,福州也發現了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它們都有哪些危害?如何識別?在野外遇到了該怎么處理呢?
一起來看看這份外來“生態殺手”“通緝令”!
“通緝令”1:紅火蟻
紅火蟻有什么危害?
紅火蟻為外來入侵物種,繁殖率高、生命力極強、傳播蔓延快、難以防治、極具破壞力,對農業、林業危害極大,而且攻擊性強、叮咬毒性大,紅火蟻傷人事件時有發生,今年5月,連江等地就出現了可致人**亡的紅火蟻。
野外如何識別紅火蟻?
蟻巢出口處一般會有泥沙堆積,在地面上形成肉眼可見的明顯“蟻丘”。蟻丘平均直徑在20cm以上,高度10-30cm,較一般螞蟻蟻丘明顯高大,蟻丘內部中心部分呈蜂巢狀多孔道結構。
萬一被咬傷后如何處理?
被紅火蟻咬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程度較輕的話,可以:
①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叮咬部位;
②用涼水或冰塊對被叮咬的部位進行冷敷;
③注意保持被叮咬傷口清潔,千萬不要用手搔抓,以免導致繼發感染;
④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應藥劑,以緩解過敏反應。
如有過敏病史或被叮咬后反應較嚴重者,務必迅速到醫院就診,進行抗過敏及局部清創等處理。
“通緝令”2:非洲大蝸牛
不能吃!不能養!不能碰!
非洲大蝸牛也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身上攜帶病原體細菌,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也極大,不能吃!不能養!千萬不能碰!
大蝸牛身上還有很多黏液,帶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看到這些大蝸牛不要去碰,特別是小孩子。不要因為好奇,去捕捉野外的非洲大蝸牛作為寵物飼養。
應該怎么除掉大蝸牛?
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告訴物業進行處理,專業殺滅病蟲害的公司也可以處理。
如果在家里發現少數蝸牛:可以利用家中的食鹽處理。蝸牛被撒食鹽后,軟體部分會融化成水而**。
“通緝令”3:巴西龜
切勿盲目放生
此前媒體報道,2015年5月25日,上萬只生態殺手巴西龜被放生,恐成閩江“霸王”。市民看到放生行為時,可撥打林業、森林**部門的電話舉報,如果是水生動物放生,也可向海洋與漁業執法部門舉報。
這21種外來物種,福州禁止放流!
記者從海漁部門了解到,福州禁止放流的常見國外外來物種有以下21種:鱷雀鱔、鏡鯉、麥瑞加拉鯪、短頭梭鲃、短蓋巨脂鯉、納氏鋸脂鯉、斑點叉尾鮰、革胡子鲇、豹紋翼甲鲇、食蚊魚、尼羅羅非魚、粉紅副尼麗魚、綠太陽魚、大口黑鱸、云斑尖塘鱧、虹鱒、佛羅里達鱉、小鱷龜、巴西紅耳龜(巴西龜)、美國牛蛙、克氏原螯蝦。
“通緝令”4:福壽螺
福壽螺不能吃!
和非洲大蝸牛一樣,福壽螺帶有廣州管圓線蟲。每只福壽螺內可含廣州管圓線幼蟲3000條~6000條。如果生吃螺肉,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極易引起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幼蟲會侵入人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細胞增多性腦膜炎。
一般為吃螺肉后2天至5天內發病,臨床表現為頭痛,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活動受限、抽搐等癥狀,嚴重者可能癱瘓,甚至**亡。
在野外如何分辨福壽螺?
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防治研究室專家介紹,福壽螺喜歡在離水面15厘米~40厘米的池壁、木樁、水生植物的莖葉上產卵。"粉紅色的卵塊“是辨認福壽螺最容易的特征之一。田螺的卵為透明色。
“通緝令”5:松材線蟲
“通緝令”6:水葫蘆
“通緝令”7:互花米草
記者 林善傳 攝
危害濕地生態系統 造成漁業經濟損失
互花米草是一種全球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不少沿海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
2008年,互花米草開始在閩江河口濕地瘋長,水鳥的活動區域明顯縮小,對閩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破壞;此外,羅源灣的互花米草曾造成每年漁業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互花米草根系發達。記者 林善傳 攝
福州大力整治害草
近年來,福州大力整治互花米草,在保護區互花米草連片入侵區域,采用特制旋耕機“刈割+旋耕”的物理方法除治;零星塊狀區域采用人工挖除方式治理互花米草。
經過除治和植被恢復,治理區域內的害草基本消除,秋茄、短葉茳芏、蘆葦等本土植物長勢良好,治理區域生態初步得到恢復。
“通緝令”8:加拿大一枝黃花
“加拿大一枝黃花”是一種秋天開花的菊科植物,開嫩**小花朵。
1935年,“加拿大一枝黃花”作為觀賞植物被引入**,隨后才發現其危害,所到之處其他植物全**亡,又叫“生態殺手”“毒草”,可謂“黃花過處寸草不生”。
對于這種外來惡性植物,福州市園林中心在五六年前曾開展過“全面圍剿”,當時清除比較徹底,這幾年福州道路綠地沒收到相關線索。
去年,福州再次發現“加拿大一枝黃花”的蹤跡,包括登云水庫、狀元嶺、晉安區峨眉村等。植物愛好者們均已將相關線索上報。
福州市園林中心表示,市民若發現相關線索,可撥打市園林中心舉報電話,他們會及時派專業人員處理。
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丟棄外來物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由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針對外來入侵物種,從在源頭預防,監測預警到治理修復等方面建立起防線。《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丟棄外來物種。
(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綜合福州日報、福州晚報、海連江微信、央視財經、央視**、**日報微博等)
拓展知識:
綠太陽魚
這是來自美國的入侵物種,“綠太陽魚”,對生態系統危害嚴重。外貌酷似鯽魚的外來入侵物種最近在大別山區被發現,和普通鯽魚不同的是,這種鯽魚是一種兇猛的外來動物,稱為綠太陽魚,它們會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的生存繁殖。
綠太陽魚
首先能夠破壞生態平衡,其次會讓該物種越來越多,同時對人類產生威脅。
綠太陽魚
川內多個水庫發現太陽魚,這種外來物種如果泛濫成災的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就是對本地物種的種群破壞,擠壓生存空間,甚至吞食魚卵,造成數量的下降,可能會真正做到“反客為主”,雖然目前有關專家表示還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但是還是要重點關注,因為它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食性雜,群體產量高,能自然繁殖的魚類。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02948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