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按工齡退休(退休后的時間還算工齡嗎)
前沿拓展:
明年按工齡退休
按工齡退休年齡新政是什么
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就可以退休了。
五中全會的公報中明確提出要實行延遲退休。比如說,如果從2022年起實施延遲退休,每年延遲六個月,按照現行的退休框架(女職工50歲、**部和男工人55歲、男干部60歲),那么2022年退休年齡將分別是50.5歲、55.5歲和60.5歲。原本在這一年退休的人就要多干半年。以此類推,直到達到新的退休年齡為止。
退休需符合哪些條件
1、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必須達到國家、省規定的退休年齡。
①正常退休: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長期在管理和技術崗位上的女職工年滿55周歲)。
②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從事井下、高空、高溫、低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滿55周歲,女滿45周歲,從事特殊工種時間達到規定年限的,可以辦理提前退休。
③因病提前退休:男滿50周歲,女滿45周歲,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殘,經縣以上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符合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條件的可辦理病退。
2、企業和職工按照規定足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
3、基本養老保險費繳費年限達到15年以上的(其中1998年6月30日前參加工作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008年6月底前達到退休年齡的繳費年限須滿10年以上)。
很多老人都會念叨“工齡”。他們說工齡非常重要,是關系退休待遇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很多年輕人不理解,社保已經實施繳費了呀,跟單位工作的工齡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工齡確實是一個老概念了,跟現在的養老金關系非常復雜。
說起工齡,實際上我們可以追溯到1951年就開始實施的《勞動保險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中有專門的一章,對于工齡作出了明確規定。工齡主要指的是一般工齡和本企業工齡,一般工齡稱之為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收入來源的工作時間。
現在已經跟過去的情況有很大的區別了。《社會保險法》及《勞動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但同時靈活就業人員、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也可以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這種情況下,相對就復雜了。也就是說過去的工齡不一定等于繳費年限。原先靈活就業人員等工作時間都不算工齡;而且現在如果企業因為違法行為,沒有給職工繳納社會保險的話,繳費年限也不會被認可。
現在我們的繳費年限包括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主要指的是國家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根據職工檔案可以被認可的一定身份人員的連續工齡。比如說原國有企業固定工、原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內人員、需要安置工作的負退軍人和知青上山下鄉的時間等等。實際繳費年限就是主要看是否繳費了。
2022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公式。
現在,我們的基本養老金計算公式是2005年國發38號文件制定的,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對于當地實施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以及視同繳費年限,可以計算過渡性養老金,這屬于第三部分。
其實,部分企業為職工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機關事業單位也為職工建立了職業年金制度,這屬于補充養老保險機制,不屬于基本養老金范疇。
實際上,目前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公式是全國統一的。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與本人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數,養老保險每繳費一年領取1%。如果多繳費一個月,那么就多領取1%的1/12。
個人賬戶養老金等于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余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算月數。每繳費一個月,都會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都會提升一定額度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各個省市根據當地的歷史政策和具體情況制定的,一般跟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相應的省市自行確定過渡性系數從1%到1.4%不到。有的地方是直接跟本人的繳費指數相掛鉤,也有的地方有視同繳費指數,情況相對要復雜得多。
現在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各地從2020~2021年,已經陸續改稱為當地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每年由人社廳統一公布。
總體來說,現在的基本養老金主要就由這三部分構成,基本原則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工齡已經很少再使用,而主要使用繳費年限了。
拓展知識:
明年按工齡退休
“延遲退休”或將變為“工齡退休”,老百姓是贊同的,意味著只要工齡達到標準,或者是社保繳納夠了年份,他們就可以順利退休。而不是按照國家的規定年齡,要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奮斗,相比之下工齡退休,給了老百姓一個基本的空間原則,而不是硬性的年齡規定,只是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延遲退休的基本目的,老年化社會帶來的困擾
其實,國家之所以考慮延遲退休,最主要是基于國內的人口行情。基于國內人口統計的數據,老年人越來越多,可年輕的人們越來越少。意味著國家的養老金發放壓力越來越大,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根本不足以滿足現有的老年人的發放額。
國家基于養老金的缺口,才會提出延遲退休,讓老年人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創造價值,緩解國家發放養老金的壓力。這是人口老年化的一大缺陷,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渴望退休是打工人的追求,不穩定的經濟帶來更多的壓力
不管是延遲退休,還是工齡退休,退休都是所有打工人的理想生活,針對老年人來說,他們已經奮斗了大半輩子,希望早點退休,可以安享晚年。對于很多中年人來說,他們渴望退休金的穩定,抵御不穩定的社會壓力,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
退休以后,領著穩定的養老金,可以想走就走的旅行,可以坐享"庭前花開花落的美好",可以擁有一份**擔心的金飯碗,是多少人的終極目標呢。
工齡退休不能一刀切,實施起來并非完美無缺
工齡退休是針對一部分人工齡達到了標準,或者是繳納社保滿足了年限的人,可真的實施起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比如私人企業的員工,他們如何計算工齡,這是很頭疼的問題。再者,有的科研人員或者是高學歷人才,他們的就業比較晚,一刀切的按照工齡,跟其他基層員工相比,自然就會顯得不公平,其中涉及的多方利益很難平衡。
總的來說,人口老年化社會帶來的問題,退休是一個很復雜的標準,延遲退休的標準比較硬性,實施起來會簡單一些,而工齡退休更為彈性,老百姓接受度比較高,可具體的**作,存在很多的困難,設定的標準,以及統計都是很復雜的一個過程。
明年按工齡退休
2022年,針對延遲退休這個話題,又起了新的變化,從最開始的年限退休變成了工齡退休。廣大基層員工對于這一變化紛紛表示支持,只要工齡滿三十年,社保繳納超過十五年以上申請退休的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2022年延遲退休出新變化,或將變成工齡退休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到了中度老齡化社會,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老年人的數量已經達到了2.67億。與此同時,我們的新生兒數量從2017年開始明顯出現下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未來年輕人參與工作所繳納的社保將不足以構數量去贍養老年人。
為了緩解未來養老金的發放壓力,延遲退休的政策從2022年開始正式生效。使用年限退休的方式爭議不斷,最新消息傳來,延遲退休或出現新的變化,改為工齡退休。此消息一出,受到了各級職工的熱烈歡迎,認為這是一個利好政策。
基層職工對延遲退休持保留態度,更愿意接受工齡退休
對于基層員工來說,更希望早點退休,所以他們對延遲退休這一政策保持著保留態度。畢竟早一些結束自己的打工生涯,享受生活是非常愜意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國企一線崗位上的職工,長年累月地做同樣工作,精神和體力上到了年齡之后都吃不消,不如提早退休給年輕人,讓個機會,自己也能夠安享晚年。
私企的基層職工更希望早些退休,畢竟私企工作并不穩定,且社會上工作總量并不大,難以找工作,到了40+,50+年齡之后更是如此。提早退休,有一份穩定的退休工資,安度晚年,豈不是美哉。基層職工更愿意接受工齡退休,只要工作年限超過30年,社保繳納滿足15年之后申請退休,安享晚年也是極好的。
按照工齡退休執行難度大,對一些群體不公平
按照工齡退休的方式執行起來,難度還是相對較大的,對于三類人群也是不合宜的。
其中,私企職工因為頻繁的要換工作,在工齡上難以統計出來,不太符合工齡退休的標準。再者就是靈活就業人員,因為工作的強度以及時常難以統計,他們的工齡也難以得到正確的統計,不是用于工齡退休政策。
較晚參加工作群體的人也是不公的,比如醫生,大學教師科研員工等,他們往往到30多歲才會參加工作,按照工齡退休只能夠到60歲才能從工作崗位上下來,顯然也是不公平的。
總的來說,基層職工對于工齡退休是持支持的態度,但是這項政策實施下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具體就是體現在工齡的計算上。相較于延遲退休來說,根據不同的行業和崗位進行彈性的退休制度似乎更符合各行各業職工的需求,做法相對人性化。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明年按工齡退休
延遲退休變為工齡退休,老百姓并不贊同。
社會保險制度是我國的一項福利政策,對于普通人來說繳納15年就可以正常進行領取,如果按照工齡退休,他們很有可能無法獲得退休金,利益受損必然會出現不同意的看法。延遲退休變為工齡退休來說,對于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來說有較大的好處,因為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在生活中生活壓力較小,工作較有保障,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秉承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因此應該根據市場行情靈活的作出應對。
老百姓不贊同延遲退休變為工齡退休。
一線崗位上的老員工,長期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身體大不如前,現在的工作對于他們來說難免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延遲退休變為工齡退休對于普通人員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對于靈活就業人員來說,在生活中工作種類較多,忙的時候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工作好幾個星期,閑的時候都有可能一周都找不到事情做,因此工齡退休對于靈活就業人員,本身就是一種不符合常理的政策。
退休政策到底應該如何發展?
實際上與工齡退休政策相比,我國正在執行的延遲退休政策更具**作性,對于基層的體育勞動者來說,能夠早一些退休,早一些領退休金,享受晚年生活是不錯的選擇。對于腦力勞動者則可以申請晚幾年再退休,采取漸進式的退休政策,可以有效的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困境。
工齡退休有哪些缺點?
工齡退休必須保障工齡達到30年,社保繳費在15年以上。與正常的社保持續繳納15年正常退休有非常大的出入,表面上看起來非常不錯,但是實際執行起來也會存在著諸多問題。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性質有所不同,公務員,國企職工,事業單位人員工齡很好統計,但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統計工齡未免難度過大。
明年按工齡退休
將延遲退休轉化為工齡退休這種政策老百姓紛紛贊同,因為這種政策能讓大家的工作壓力更小一些,同時也能最大幅度的為社會留下人才。退休之后的養老金對于每一個退休人員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退休了以后每個月能領到5000元以上的退休金。這筆錢足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舒服,同時也不會給晚輩留下麻煩,所以這一部分人當然希望自己能夠早日退休了。但是有些人退休了以后拿到的養老金卻不足1000元,這樣的收入連日常的生活消費都難以支撐,所以退休了以后的生活水準就沒辦法得到保障。此前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對整個社會的壓力,所以有關部門推出了延遲退休,這一政策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社會上的勞動力缺失的問題。但是如今這種狀態又出現了整體的變動,那就是將退休的政策轉為了工齡退休。這種退休政策要顯得更合理化一些,因為這項政策意味著大家做滿工齡以后就可以退休了,而并非是根據年齡要求大家退休的。早參加工作的工作者在工齡達到了30年之后就可以申請退休了,而晚參加工作的人也可以多賺幾年錢,這樣能夠讓自己的生活壓力變得更小一些。而且這個社會上還存在著很多高學歷的工作者,他們入社會的時間要比其他的人晚很多。如果到達了一定的年齡以后就要求這一部分人才退休的話,這對整個社會而言都是一種人才的浪費現象。所以工齡退休整體是比較公平的,只不過這種退休的模式想要徹底的實施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因為有些自由職業的工齡是沒有辦法計算的,所以有關部門想要推動這種政策還要花費很大的力氣,這個任務是任重而道遠的。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12450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