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工資交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
前沿拓展: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
應交個人所得稅=(工資-個人交五險一金金額-個人所得稅扣除額3500元)*t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慶愿雨技心威訴功態好數
例:應交個人所得稅=(工資5800元-個人交五險一金金額1044元-個人所得稅扣除額3500元)*稅率3%-速算扣除數0元=37.68加粉態委單助程防元。
個人所得稅率是個人所得置厚區稱擔稅稅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比例。個人所得稅率是由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頭圖同定蘭距學料施她務規定的,根據個人的收入計算。 繳納個人他不那未雖記好媽所得稅是收入達到繳納標準的公民應盡的義務。2011年6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6月30日表決通過了個稅法修正案,將個稅免征額由現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為3%至45%,自2011年9月1日起實施。
附:調整后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如下:
1:全月應納稅額不茶機青盾給逐口超過1500元的,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0;
2:全月應納稅額超過15臨證00元至4500元的部分,井群肉照走縣續角故漢黑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105元;
3:全月應納稅額超過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0%。速算扣除數555元;
4:全月應納稅額超過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5%,速算扣除數1005元;
5:全月應納稅額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0%,速算扣除數2755元;
6:全月應納稅額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5%。速算扣除數5505元茶吃繼刻約沉勞促;
7:全月應納稅額超過80000的部分,稅率為45%。速銷次府反移覺滿氣算扣除數13505元。
(注:本本審流結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的規定,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叁仟元伍佰元后的余額或者減除附加減除費用后的余額。)
個稅在改革以后,不僅僅是提高了個稅的起征點,更是重新建構了個稅的計算體系。不管是財務工作者,還是普通的**大眾,都需要加強對于個稅計算方法的學習。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綜合收入額-60000-“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捐贈)×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由于個稅需要每月進行預繳,所以我們職工年度的個人所得稅應退或應補稅額=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相應年度已預繳稅額。
也就是說,我們在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時候,即可能補稅,也可能獲得退稅。具體需要補稅還是退稅,就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收入情況進行具體計算了。
綜合收入的具體范圍
在計算個稅時,個稅的稅率是固定的,我們根據實際的應納稅額進行查找即可。在這樣的情況下,個稅里面綜合收入的計算,反而成為了一個難點。
具體來說,個稅里面的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和稿酬所得。
在這四項綜合收入當中,工資薪金所得是我們最常見的收入形式。如果我們的收入只有工資收入所得一種,在據實預繳后,基本上就不需要補稅或退稅了。
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勞務報酬所得的收入形式也是越來越常見了。如果我們平常只有勞務報酬所得,那么我們在個稅匯算清繳的時候,肯定可以獲得不菲的退稅額。
而對于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和稿酬所得來說,更是涉及的人更少。稿酬所得還好一些,畢竟自媒體人士也有依靠稿費生活的,但是,特許權使用費很多人估計都沒有聽過。
我們另外需要注意就是,這四項收入雖然在個稅匯繳清算時,需要并入綜合所得,但是這些收入在預繳時,都有屬于自己的申報方式。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需要退稅的主要原因。
個稅改革的趨勢
從總體來說,我們國家個稅的征稅方式,屬于混合制。即個稅正從單一稅制向綜合稅制改革。
個稅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并入綜合所得的收入雖然只有四種,但是所有收入都并入綜合所得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不僅如此,個稅在專項附加扣除方面,還是有進一步擴展的空間。不管是“三胎”政策的配套政策的具體實施,還是贍養老人方面的傾斜,都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虎說財稅
拓展知識: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
個人所得稅的計稅公式是:應納稅額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目前,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為5000元。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五險一金)-5000。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于**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于**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中華****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12650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