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元宵節(jié)上燈風俗?
1、吊喜燈(點燈籠)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xiāng)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2、賞燈
元宵夜是月圓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燈與圓月相印成趣,賞心悅目。鎮(zhèn)、縣、市有搭燈棚做花燈展,鄉(xiāng)村神廟和宗祠掛起大燈籠、大花燈,小孩子提著買來或者自制的小燈籠,成群穿街過巷“營燈”,饒有喜慶。 自農(nóng)歷十一日起,叫“起燈”(即“起丁”),當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鄉(xiāng)里宗祠掛花燈,被視為新生男孩的入族議式,并每晚抱著孩子去祠堂點燈, 接受鄉(xiāng)人祝賀,直到十八日收燈。
3、食丁茶
以前,家里有男丁的人家要備茶點請親戚來吃喝,這叫做“喝燈茶”。當晚只要你有雅興,即使沒受邀請,隨便走進哪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
4、做丁桌
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連結(jié)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后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么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并以辦得體面為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為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
解放后,由于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里進行,且單限于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5、蕩秋千……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hello,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3072153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