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123_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_日韩美女免费线视频_成人av三级

2021年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2021年杭州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

2021年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2021年杭州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

大家好,今天給各位分享2021年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2021年杭州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的一些知識,其中也會對2021年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2021年杭州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進行解釋,文章篇幅可能偏長,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就馬上開始吧!

抓緊自查補正 未依法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或被罰

來源:**網 原創稿

**網北京7月13日電 (記者車柯蒙)近日,稅務部門公布多起未依法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案件。具體來看,案件如下:

福建省龍巖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聯合**強制執行一起未依法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補稅案件。前期,福建稅務部門在對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辦理情況開展事后抽查時,發現福建省龍巖市某置業有限公司高管賴開錫未據實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未辦理2020年度、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補稅,遂依法對其進行立案檢查。

經查,納稅人賴開錫在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通過虛假填報綜合所得收入、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等方式少繳個人所得稅,未在法定期限內辦理2020年度、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少繳個人所得稅。經稅務部門提醒督促,賴開錫拒不辦理更正及申報。稅務部門對其立案檢查。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中華****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福建省龍巖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對賴開錫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6.64萬元。稅務部門依法送達《稅務處理決定書》和《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后,賴開錫仍以各種借口拒不繳納。稅務部門遂將該案件移交**強制執行,當地**凍結了賴開錫全部銀行賬號、微信和支付寶賬號等資金賬號,并發出限制消費令。目前賴開錫已繳清了全部稅款、滯納金及罰款。

北京市稅務局第三稽查局查處一起未依法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案件。前期,北京市稅務部門在對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辦理情況開展事后抽查時,發現納稅人賈彥江在北京某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處任職且未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遂依法對其進行立案檢查。

經查,納稅人賈彥江未在法定期限內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少繳個人所得稅。經稅務部門提醒督促,賈彥江仍不辦理匯算申報。稅務部門對其立案檢查,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中華****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北京市稅務局第三稽查局對賈彥江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7.01萬元。日前,稅務部門已依法送達《稅務處理決定書》和《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賈彥江已按規定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

上海市稅務局第五稽查局查處一起未依法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案件。前期,上海市稅務部門在對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辦理情況開展事后抽查時,發現上海某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員工潘嘯濤未辦理2019年度和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未據實辦理2020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遂依法對其進行立案檢查。

經查,納稅人潘嘯濤未在法定期限內辦理2019年度和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在辦理2020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通過虛假填報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的方式,少繳個人所得稅。經稅務部門提醒督促,潘嘯濤拒不申報2019年度和2021年度匯算清繳、拒不如實辦理2020年度匯算清繳更正申報。稅務部門對其立案檢查,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中華****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上海市稅務局第五稽查局對潘嘯濤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1.33萬元。日前,稅務部門已依法送達《稅務處理決定書》和《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潘嘯濤已按規定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

青海省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稽查局查處一起未依法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案件。前期,青海省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部門在對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辦理情況開展事后抽查時,發現某置業公司管理人員劉戚未據實辦理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遂依法對其進行立案檢查。

經查,納稅人劉戚在辦理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通過虛假填報綜合所得收入、虛假填報專項附加扣除的方式,少繳個人所得稅。經稅務部門提醒督促,劉戚拒不辦理更正申報。稅務部門對其立案檢查,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中華****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稽查局對劉戚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0.32萬元。日前,稅務部門已經依法送達《稅務處理決定書》和《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劉戚已按規定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

稅務部門相關負責人提醒納稅人,請核查以前年度是否存在應當辦理匯算清繳而未辦理、申報繳稅不規范、取得應稅收入未申報等情形并抓緊補正。稅務機關發現存在涉稅問題的,會在提示提醒、督促整改和約談警示基礎上,通過電子、書面等方式向其發送稅務文書,提醒督促納稅人整改,對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徹底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將依法追繳稅款、滯納金,并納入稅收監管重點人員名單,對其以后3個納稅年度申報情況加強審核;情節嚴重的,將依法進行立案檢查。

2022年平均工資出爐!你是什么段位?

5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平均工資。

2022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5237元

2022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名義增長3.7%。扣除價格因素,2022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1.7%。

按區域、行業門類分組的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詳見表1、表2。

2022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14029元

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14029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名義增長6.7%。扣除價格因素,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4.6%。

按區域、行業門類、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詳見表1、表2、表3。

2022年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2492元

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249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其中,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189076元,增長4.7%;專業技術人員133264元,增長6.6%;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85881元,增長4.1%;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70234元,增長3.3%;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71147元,增長3.9%。

按區域、行業門類、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詳見表1、表2、表3。

202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保持增長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解讀202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

據國家統計局對138.1萬家規模以上企業的聯網直報統計和72.1萬家規模以下樣本單位的調查,2022年全國城鎮單位[1]就業人員平均工資[2]保持增長。

一、工資水平保持增長,增速回落

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14029元,比上年增長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6%;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5237元,比上年增長3.7%,回落5.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

在19個行業門類中,有18個行業的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保持增長,其中采礦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以下簡稱“兩類單位”)平均工資增速均相對較高;房地產行業平均工資水平下降,部分人員密集型或接觸型服務業平均工資增速較低。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22年,采礦業兩類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分別增長12.0%和9.3%;受人們對互聯網學習、工作、社交和網絡購物需求量較大等因素影響,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兩類單位平均工資分別增長9.4%和8.1%;金融業兩類單位平均工資增速均為15.6%,主要受行業結構調整、減員增效等因素影響。以城鎮非私營單位金融業包含的四個行業大類為例,貨幣金融服務業(主要是銀行等)、資本市場服務業(主要是證券基金和投資公司等)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工資水平較高,分別為21.6萬元、45.2萬元和42.3萬元,平均工資增速分別為6.1%、2.4%和6.7%,而保險業的平均工資較低,僅為9.1萬元,其增速卻高達19.1%。保險業平均工資增速較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資水平較低的保險**員在2022年大量減少,使保險業就業人數減少近23%,工資總額減少8.2%。低工資保險業就業人員的減少是金融業平均工資水平變化較大的主要原因。

二、行業間、地區間工資水平差距較為明顯

2022年,無論是在城鎮非私營單位還是在私營單位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業均為技術含量較高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工資水平排在后三位的行業略有不同,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為住宿和餐飲業,農林牧漁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在私營單位中為農林牧漁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與2021年相比,2022年平均工資水平排在前三位與后三位的行業保持不變。城鎮非私營單位工資水平行業高低倍差達到4.08;城鎮私營單位工資水平行業高低倍差為2.91。

分地區看,無論是在城鎮非私營單位還是私營單位中,工資水平都是東部最高,東北最低。從城鎮非私營單位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3.3萬元、9.0萬元、10.1萬元和9.0萬元,分別增長7.1%、5.8%、6.1%和7.6%。以東部為1,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平均工資之比為1:0.68:0.76:0.68,2021年為1:0.69:0.77:0.67,東部與東北地區差距縮小0.01,與中部、西部地區的差距有所擴大。從城鎮私營單位來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年平均工資分別為7.3萬元、5.3萬元、5.6萬元和5.0萬元,增速分別為4.7%、1.5%、2.8%和3.7%。以東部為1,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平均工資水平之比為1:0.73:0.76:0.68,2021年為1:0.76:0.78:0.69,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差距有所拉大。

三、個人工資與全國平均工資的差異受多種因素影響,應理**看待

由于所處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類型不同,單位之間的工資水平有時會存在較大差異;在同一單位內部,由于就業人員所處崗位不同,工資水平也會存在一定差異。當前的工資統計使用分組數據反映不同地區、行業、單位類型的工資水平,以及地區內、行業內不同崗位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比如,在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單位的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42.5萬元和30.2萬元,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住宿和餐飲業部分崗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在4萬元左右。平均工資數據可以讓我們了解勞動力市場中相應就業人員大致的工資水平。但是,由于單位效益不同、個人具體情況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區、相同行業、相同單位類型和相同崗位的就業人員,個人工資水平之間仍會存在一些差異。

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長變化也受多重因素影響,既有宏觀政策、社會經濟大環境等外部因素,也有單位改制、用工結構變化等內部因素。比如,同為農林牧漁業單位,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的單位**質、從事工作所屬行業大類、就業人員類型都不相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工資增速差異較大。教育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多為公立學校,而私營單位中培訓機構較多,受經濟形勢變化和政策調整的影響,在平均工資增速上會表現出較大差別。

總之,由于種種原因,具體到個人的工資水平和增速,可能與全國平均水平和增速差別較大,這需要從行業、地區、單位類型、崗位以及單位經營狀況和個人具體情況出發進行全面分析,理**看待。

注:

[1] 城鎮單位指:城鎮地域內從業人員在5人及以上的法人單位,不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

[2] 就業人員工資指:單位就業人員領取的由本單位發放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獎金和各類津補貼,以及單位從個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基金及住房公積金等。

綜合:****社、國家統計局網站

來源: 江西日報

老黎說稅: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的應納稅額的計算

2023年第203講,說稅收,談風險,講政策。今天說說:“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的應納稅額的計算”。

一、綜合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

(一)概述

綜合所得,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內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的收入總額,減除基本減除費用、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統稱允許扣除的個人費用及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個人年度應納稅款。

(二)收入總額減除的項目

1.基本減除費用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為6萬元。

2.專項扣除

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準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習慣稱為”三險一金”。

3.專項附加扣除

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等支出。

4.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包括個人繳付符合國家規定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購買符合國家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支出,以及國務院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項目。

(三)注意事項

1.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以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額。

2.一個納稅年度扣除不完的,不得結轉以后年度扣除。

二、應納稅額的計算

(一)計征方法

綜合所得個人所得稅按年計征,適用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

(二)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1.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年綜合收入-免稅收入-允許扣除的個人費用及其他扣除

年綜合收入=工資薪金收入+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20%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70%計算。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個人所得稅適用稅率中的各級距均為扣除費用后的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在確定適用稅率時,不能以全部綜合收入為依據,而只能以扣除規定費用后的余額為依據,查找對應級次的適用稅率。

2.應納稅額

(1)一般公式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x 適用稅率﹣減免稅額

(2)注意事項

在計算綜合所得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時,適用的是超額累進稅率,計算比較煩瑣,實際工作中,一般運用速算扣除數計算法以簡化計算過程。

速算扣除數是指在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征稅的情況下,根據超額累進稅率表劃分的應納稅所得額級距和稅率,先用全額累進方法計算出一個數額,再減去用超額累進方法計算的應征稅額以后的差額。

當超額累進稅率表中的級距和稅率確定以后,各級速算扣除數也固定不變,成為計算應納稅額時的常數。

(3)基本公式

因此,綜合所得應納稅額可通過如下公式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減免稅額

三、有關費用扣除的其他規定

(一)繳付三險一金的費用扣除

1.政策規定

個人按照國家或省級****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單位和職工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月平均工資不得超過職工工作地所在設區城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號)。

(二)單位為員工支付各項免稅之外的保險金

1.政策規定

依據《個人所得稅法》及有關規定,對企業為員工支付各項免稅之外的保險金,應在企業向保險公司繳付時(即該保險落到被保險人的保險賬戶)并入員工當期的工資收入,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稅款由企業負責代扣代繳。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單位為員工支付有關保險繳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5〕318號)。

(三)公務用車、通訊補貼收入的費用扣除

1.政策規定

(1)個人因公務用車和通訊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務用車、通訊補貼收入(現金支付、報銷等形式),扣除一定標準的公務費用后,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2)公務費用的扣除標準由省級稅務局根據納稅人公務、交通費用的實際發生情況調查測算,報經省級****批準后確定,并報國家**備案。

2.政策依據

(1)《國家**關于個人因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取得補貼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6〕245號)。

2.《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58號)。

(四)特殊行業工資、薪金所得的費用扣除。

1.政策規定

對遠洋運輸企業,由于船員的伙食費集中統一使用,不發給個人,故特案允許該項補貼不計入船員個人的應納稅工資、薪金收入。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遠洋運輸船員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202號)

(五)支付給中介人和相關人員的報酬

1.政策規定

獲取勞務報酬所得的納稅人從其收入中支付給中介人和相關人員的報酬,除另有規定外,在定率扣除20%的費用后,一律不再扣除。

對中介人和相關人員取得的報酬,應分別計征個人所得稅。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偷稅案件查處中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函發〔1996〕602號)。

(六)支付的中介費

1.政策規定

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過程中所支付的中介費,如能提供有效、合法憑證的,允許從其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扣除。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20號)

四、特殊情形工資、薪金所得計征辦法

(一)個人取得全年一次**獎金的計稅方法

1.全年一次**獎金

(1)全年一次**獎金是指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扣繳義務人根據其全年經濟效益和對雇員全年工作業績的綜合考核情況,向雇員發放的一次**獎金。

(2)全年一次**獎金也包括年終加薪、實行年薪制和績效工資辦法的單位根據考核情況兌現的年薪和績效工資。

2.2021年12月31日前的計算方法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獎金,符合國稅發〔2005〕9號文件規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納稅人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也可以選擇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中聲(簡稱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全年一次**獎金收入 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3.2022年1月1日起的方法

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獎金,應并人當年綜合所得計算激納個人所得稅。

4.**企業負責人

**企業負責人取得的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在2021年12月31日前,按照上述方法,合并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2022年1月1日后的政策另行明確。

5.不并入綜合所得計稅時需要注意事項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獎金選擇不并人綜合所得計稅時需要注意如下事項:

①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該計稅辦法只允許采用一次。

②實行年薪制和績效工資的單位,個人取得年終兌現的年薪和績效工資的個人所得稅按上述方法計算。

③雇員取得除全年一次**獎金以外的其他各種名目獎金,如半年獎、季度獎、加班獎、先進獎、考勤獎等,一律與當月工資、薪金收入合并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6.其他規定

(1)《國家**關于明確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121號)明確規定,《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2〕629號)第一條有關”雙薪制”計稅方法停止執行。

(2)”雙薪制”工資屬于年終加新,應按上述全年一次**獎金計征個人所得稅的方法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7.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

《國家祝務總局關于**企業負責人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7〕118號)。

《**、**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

(二)個人取得不含稅全年一次**獎金的計稅方法

1.實務中,企業在為員工發放年終一次**獎金時,應由個人承擔的個人所得稅往往由企業承擔。企業為員工負擔全年一次**獎金全部或部分個人所得稅款,屬于員工又額外增加了收入,應將企業負擔的這部分稅款并入員工的全年一次**獎金,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后,按照規定方法計征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如果企業代個人繳納應由個人負擔的全年一次**獎金的個人所得稅款,企業代為繳納的這部分稅款也屬于個人的應稅收人,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2.如果居民個人根據財稅〔2018〕164號文件規定,對其取得的全年一次**獎金,選擇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按照國稅發〔2005〕9號文件規定的辦法,單獨計算納稅,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將其取得的不含稅獎金換算為含稅獎金。

3.第一種,雇主負擔全部稅款的,不含稅全年一次**獎金換算為含稅獎金計征個人所得稅的具體方法為:

①按照不含稅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數,查找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A 和速算扣除數 A

②含稅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不含稅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速算扣除數 A )÷(1﹣稅率 A )

③按含稅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數,查找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B 和速算扣除數 B

④應納稅額=含稅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 x 稅率 B ﹣速算扣除數 B

此處公式中需要查找的不含稅級距或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應使用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簡稱月度稅率表)。

4第二種,雇主負擔部分稅款的,又可分為定額負擔部分稅款和按一定比例負擔稅款(定率負擔部分稅款)兩種情形。

①雇主為雇員定額負擔稅款的,將不含稅全年一次**獎金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雇員取得的全年一次**獎金+雇主替雇員定額負擔的稅款

②雇主為雇員定率負擔部分稅款的,將不含稅全年一次**獎金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法如下:

首先,查找不含稅全年一次**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將未含雇主負擔稅款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除以12,根據其商數找出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A 和速算扣除數 A。

應納稅所得額=(未含雇主負擔稅款的全年一次**獎金收入﹣速算扣除數 Ax 雇主負擔比例)÷(1﹣稅率 Ax 雇主負擔比例)。

其次,計算含稅全年一次**獎金收入。

③對上述第二種情形中第①、②項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應再除以12,根據其商數找出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B 和速算扣除數 B ,據以計算稅款。其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 B ﹣速算扣除數 B

按上述方法計算的應納稅額為雇員取得全年不含稅一次**獎金應繳納的全部個人所得稅額,因此,在計算個人實際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時,應扣除雇主代為負擔的部分。其計算公式如下:

個人實際繳納稅額=應納稅額﹣雇主為雇員負擔的稅額

5.需要注意的是,國稅函〔2005〕715號文件規定,個人獨資和合伙企業、個體工商戶為個人支付的個人所得稅款,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不得在稅前扣除。

6.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納稅人取得不含稅全年一次**獎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5〕715號)。

《國家**關于雇主為雇員承擔全年一次**獎金部分稅款有關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問題的公告》(總局公告2011年第28號)

(三)職工低價受讓單位出售的住房的計稅方法

1.政策規定

單位按低于購置或建造**格出售住房給職工(不包括根據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有關規定出售的住房),職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價部分,屬于個人所得稅應稅所得,應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對職工取得的上述應稅所得,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差價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職工實際支付的購房價款低于該房屋的購置或建造**格的差額 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單位低價向職工售房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13號)。

《**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

(四)個人因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補償收入的計稅方法

1.政策規定

①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

超過3倍數額的部分,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其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超過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部分的一次**補償收入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②個人領取一次**補償收入時按照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基本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可以在計征其一次**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時予以扣除。

③企業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宣告破產,企業職工從該破產企業取得的一次**安置費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

2.政策依據

《**、國家**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

《**、**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

(五)提前退休和內部退養人員取得一次**補貼收入的計稅方法

1.政策規定

①個人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而取得的一次**補貼收入,應按照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實際年度數平均分攤,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一次**補貼收入÷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費用扣除標準] 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x 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

②個人在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一次**收入,應按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的所屬月份進行平均,并與領取當月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后減除當月費用扣除標準,以余額為基數確定適用稅率,再將當月工資、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收入,減去費用扣除標準,按適用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其計算公式如下:

確定稅率=一次**補貼收入÷辦理內部退養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月份數+當月工資、薪金﹣費用扣除標準

應納稅額=(一次**補貼收入+當月工資、薪金﹣費用扣除標準)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政策依據

(1)《國家**關于個人提前退休取得補貼收入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總局公告2011年第6號)。

(2)《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58號)。

(3)《**、**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

3.內部退養和提前退休

(1)政策規定

需要注意的是,內部退養和提前退休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嚴格的界限。相同之處在于都要提前退出工作崗位,都有年齡、工齡限制。

不同之處在于,一是內部退養后仍是在職職工,仍應計算工齡,而提前退休屬于退休人員,不再計算工齡,勞動合同也已終止;二是內部退養人員所需生活費由企業發給,而提前退休人員養老金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發放;三是內部退養人員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后,方可辦理退休手續,享受養老金待遇。內部退養只是體制轉軌時期針對部分老國有企業冗員嚴重的問題采取的一種過渡措施。

(2)政策依據

《勞動部關于嚴格掌握企業職工退休條件的通知》(勞險字〔1988〕3號)。

關于2021年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2021年杭州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和2021年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2021年杭州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關注本站。

原創文章,作者:hell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31101576119.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汕尾市| 余姚市| 房产| 镇江市| 康定县| 崇义县| 嘉禾县| 漾濞| 伊通| 柏乡县| 东辽县| 枣阳市| 和硕县| 西乡县| 武山县| 攀枝花市| 简阳市| 松溪县| 墨玉县| 金川县| 苗栗县| 长宁区| 外汇| 道孚县| 屏南县| 建瓯市| 泸州市| 通渭县| 南雄市| 津市市| 寻乌县| 香港 | 阳春市| 鹰潭市| 句容市| 阿合奇县| 镶黄旗| 花莲市| 盐津县|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