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網上看病別亂發“私處”照片!男子假扮婦科醫生,偷窺400名女性》來源于:由作者:陳潤鋒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今天是3.7“女生節”,明天是3.8“女神節”,哦,還有人叫她“女王節”。
但不
今天是3.7“女生節”,明天是3.8“女神節”,哦,還有人叫她“女王節”。
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電商也好,媒體也罷,似乎都刻意的規避她本來的名字——“婦女節”。
不少人對“婦女”兩個字頗為忌諱,好像跟這兩個字沾邊就代表老了、丑了,覺得別人在諷刺自己。
其實,“婦女”是成年女子的統稱,在我國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截圖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所有節日都變成了“買買買”的狂歡,但有的借勢營銷卻有點惡心了。
比如這個“豬蹄”海報,“成熟的你更有味道”,是說要想年輕就不能過婦女節,要過女生節?婦女都是大豬蹄子?
圖片來源:@4A廣告網
除了“婦女”,“婦科病”這三個字更是被打上了恥辱、尷尬的標簽,不少人都會把“婦科病”和“生活作風”畫上等號,覺得“正經女生哪會得那種病”。
圖片來源:網友評論截圖
于是,女性走進婦科就診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更何況還要面臨婦科檢查的尷尬。
一句“褲子脫半邊、躺在床上、腿打開”就能讓人尷尬到臉紅。
有時候無良醫生的冷言冷語,更是一盆水澆滅了下次主動問診的火苗……
圖片來源:網友評論截圖
遇到男醫生,也挺尷尬。
之前我曾經在在文章里做過一個調研,問大家能不能接受男醫生做婦科檢查,調研的結果多少讓我有點意外,76%的人都選擇了不能接受。
圖片來源:@躺倒鴨
這里給大家提個醒,如果大家真的很介意,可以在掛號時就選好醫生,畢竟現在大部分都是網上預約號,可以根據醫生信息選擇男女。
退一步說,就算就診時遇到了男醫生,也是必須有女護士或者跟患者同性別的第三方在場的,如果實在接受不了,可以申請更換診室或者退號。
除了就診時的尷尬,不少患者還擔心遇到不良醫生。1月份的時候,就有男麻醉師偷偷直播婦科手術,多次對著女性患者隱私部位拍。
圖片來源:@豆瓣
目前涉事醫生已被刑拘,并被注銷執業醫師資格證書、開除;11名相關人員被問責;涉事醫院被警告,并罰款5萬元。
圖片來源:@法制網
為了避免線下問診時可能面對的種種問題,不少女性開始尋找線上問診的途徑,甚至把自己的**照片發給醫生。
圖片來源:@六層樓先生
我一向很支持線上問診、復診,**期間也多次在網上看病,但發自己隱私照片這種,大可不必!
靠譜的醫生還是會告訴你“線下問診仍然是目前最佳的就診方式”。
圖片來源:@六層樓先生
前段時間,意大利就有一位男子,假裝醫生給看過婦科病的女性打電話,聲稱她們有**感染的問題,要求女性通過遠程視訊軟件zoom露出**看病。
圖片來源:@意大利華人街
據**統計,至少有400名女性**被偷看。
看婦科不羞恥,得病了不羞恥!婦科檢查就跟普通的健康體檢一樣,要以平常心對待。
而且,沒有X生活也可能患婦科炎癥。部分婦科炎癥跟經期用品、床上用品、**、清潔習慣等都有關系。
比如,昨天微博上就兩條熱搜#錯誤使用衛生巾或引發婦科病#,#女性長期熬夜壓力大易得婦科病#。
圖片來源:微博熱搜截圖
專家建議兩三個小時換一次衛生巾,同時要避免長期將衛生巾存放在潮濕環境,還要注意衛生巾的有效期。
圖片來源:@央視網
但評論區不少女性的留言挺扎心的。
“兩三個小時哪里可能呀,有時在外面工作或者有什么任務的時候根本沒時間換”。
“生理期跑廁所次數太多了,領導臉色變好難看”。
“根本舍不得三小時換一次”。
圖片來源:微博評論截圖
當代女性真的挺不容易的,她們值得被溫柔以待。
本文原作者為陳潤鋒,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潤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61138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