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每年一樣嗎(清明節每年都不一樣嗎)
前沿拓展:
#三農高質量創作大賽第四季#導讀:清明將至,老人說:今年清明很不一般,三節相連,分別是啥節?
光陰似箭,時光匆匆,忙忙碌碌!轉眼間又臨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今天已正式進入公歷4月份,4月5號就到清明節了。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掃墓在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清明節與中元節、寒衣節,并稱為我國三大鬼節。而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主要是對祖先上墳祭奠,
再者,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所以在民間人們對清明節氣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大節日,而今年的清明節更為特別,三節緊相連,三月初三上巳節,三月初四寒食節,以上兩節每年是固定的,而清明節農歷時間因陰差陽缺而不確定,而今年三月初五恰逢清明節,這非常少見!
(一)三月初三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結伴成群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后來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因為上古時代以“干支”為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所以稱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月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
另外,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在古代,人們每逢三月時節,都要去河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這就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又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在民間還有"三月三,拜軒轅"的說法,在古代人們每逢三月三,華夏子孫都要去黃帝故里尋根拜祖。
(二)三月初四寒食節
民間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寒食節是流傳于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由于北方寒冷,到陽春三月氣溫上升時,正值改火的時節,但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還要禁止生火。所以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后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現在北方有些地方在三月初四日寒食節這一天,還有煙筒不能冒煙,只能吃冷食的習俗。
(四)清明節
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現在民間人們對寒食節與上巳節巳慢慢淡化了,而只重視過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寫到最后,再過幾天就到清明節了,人常說"樹高千尺莫忘根",所以我們不管有多忙,無論身處何方,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都要擠出時間,回家參加自家族的上墳祭祀掃墓活動。一方面寄托哀思,緬懷逝去的先人,禮敬祖宗,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一方面還可以借此機會親近大自然,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的美景!您說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拓展知識:
清明節每年一樣嗎
清明節是根據二下四節氣來推算的.所以不一定每年的清明節都是四月五日。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就在清明那一天,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陽歷的4月4日至4月6日那天,所以一般都在4月5日是清明。節氣的劃分是根據太陽跟赤道的角度來定的,因此農歷也沒有一定的日子。
今年的清明節在4月4日,星期五。
清明節每年一樣嗎
清明節是**的傳統節日嗎?清明節的由來_超清
清明節每年一樣嗎
不是的,有時是四號有時是五號。
清明節每年一樣嗎
平年4閏年5,農歷差一個月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02048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