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123_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_日韩美女免费线视频_成人av三级

原神神櫻處(原神神櫻大祓最后一個)

原神神櫻處(原神神櫻大祓最后一個)

原神神櫻處(原神神櫻大祓最后一個)

原友們好啊,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原神這款游戲的攻略如原神陣容如何搭配、原神深淵怎么過、原神地圖搜集攻略、原神抽卡建議等原神攻略

大家好,感謝邀請,今天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電腦原神與手機原神的區(qū)別(電腦原神官網(wǎng))的問題,以及和電腦原神與手機原神的區(qū)別(電腦原神官網(wǎng))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還不太明白的話,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解決大家的問題,下面就開始吧!

電腦原神與手機原神的區(qū)別

眾所周知,原神共有兩種方式常見的方式打開游戲,第一種是手機,拿起手機就能玩,第二種是電腦,適合高手玩家。雖然是一款手游,但是漸漸的變成端游,讓很多玩家不理解。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喜歡用電腦玩游戲?接下來對比看看,哪個更有優(yōu)勢?

一、電腦畫質(zhì)更強

玩游戲最看重是畫質(zhì),因為用電腦玩畫質(zhì)可以開啟高清畫質(zhì),細節(jié)直接拉滿。無論是怪物形態(tài),還是技能**都非常的炫酷,完全不是手機能比的。

大多數(shù)玩家用手機玩,都會把畫質(zhì)調(diào)為中等或者更低,因為這樣才能更流暢。如果畫質(zhì)、幀率調(diào)得過高手機會發(fā)熱,卡頓問題嚴重。

而電腦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出現(xiàn),所以很多玩家更愿意用電腦玩。

二、做任務(wù)更加便捷

原神還是手游為主,因此手機用戶才是核心。只要拿起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打開游戲,即使是在地鐵上或者郊外都能玩。而pc端就沒這個優(yōu)勢只能在固定地點才能玩,非常的麻煩。對于喜歡躺床的玩家來說,手機才是不二之選。

除此之外做任務(wù)也很方便,輕輕點擊就能完成任務(wù),不需要像電腦那樣來回移動。

手機的優(yōu)勢比較適合近戰(zhàn),比如單手劍角色、雙手劍角色等**作起來沒有難度。唯一的不足就是弓箭角色比較難**作,因為需要瞄準,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耐心,從而丟失傷害。

pc端就沒有這個煩惱,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快速切換角色,使用鼠標和鍵盤控制弓箭方向,最大力度保證傷害拉滿。

三、電腦**作更便捷

如果使用甘雨這類弓箭角色,PC端的優(yōu)勢很大,這是手機無法比較的,以及大世界跑圖pc端也很方便。看到很多主播或者大佬玩家都喜歡用電腦跑圖,**作更加得心應(yīng)手,敲擊鍵盤的聲音更加有打擊感,而不是對著屏幕用手戳。

小結(jié):電腦畫質(zhì)高,打擊感強。手機做任務(wù)方便,適合體驗劇情玩家。

四、萌新與大佬區(qū)別

關(guān)于第三的小編綜合認為還是從本質(zhì)問題說起,如果你是一個萌新,那么選擇用手機玩肯定是對的,因為前期都是做任務(wù)為主,用手機基本已經(jīng)足夠。

如果你是一個成熟的老玩家,擁有一年以上經(jīng)驗,用電腦玩是最好的,這樣才能打出更高的傷害,因為達到后期基本上就是打深淵或者刷BOSS,任務(wù)很少碰了。 #原神米游社#

小編綜合認為:新手比較適合用手機玩,高手追求極致傷害用電腦玩。當然,手機和電腦都可以玩完全不沖突,小伙伴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即可,沒必要和別人攀比,即使用手機也能打出爆炸傷害。

電腦原神與手機原神的區(qū)別

用手機、PC和云原神玩原神,畫質(zhì)大不同。

一念神魔。

最近有不少玩家拿魚群做比較,探討各自游戲的畫質(zhì)。手機、PC和云原神的畫質(zhì)有很大差別,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那么,這幾個游戲的畫質(zhì)有多大差別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使用的是一加Ace2和華碩天選3,這兩款設(shè)備都能輕松地拉滿原神的畫質(zhì)。接下來,我們將以全最高畫質(zhì)的原神七為例,對比手機、PC和云原神的畫質(zhì)。

第一是手機端的原神畫質(zhì),可以看到魚群已經(jīng)禿了,看起來有點可惜。然后是手機端的云原神,魚群不再禿頂,畫質(zhì)得到了大幅提升,看起來更加美麗。除了風景美,角色也很漂亮,如果不抽新角色,那該怎么辦呢?朋友們可以了解一下原神4.0的激勵計劃,門檻低、獎勵高,全平臺都能參與,趕緊去試試吧。

除了風景美,角色也很漂亮,如果不抽新角色,那該怎么辦呢?朋友們可以了解一下原神4.0的激勵計劃,門檻低、獎勵高,全平臺都能參與,趕緊去試試吧。

雖然手機端的云原神的畫質(zhì)已經(jīng)非常出色了,但當我拿出PC端的云原神時,又該如何應(yīng)對呢?可以看到PC端的云原神畫質(zhì)更加清晰,細節(jié)更加細膩。雖然與手機端的云原神差距不大,但接下來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先生們女士們,看完這個對比,你們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接下來是第三的壓軸——PC端的原神,畫質(zhì)再次得到全面提升,畫面更加清晰,光效也更加出色。同樣是PC端的效果,為什么差距這么大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云原神的最高畫質(zhì)雖然叫做超高清,但分辨率似乎被限制在1080P和1.0的渲染精度上。而PC端的原神可以達到1.5的渲染精度,分辨率可以開到2K甚至4K,支持n卡濾鏡。這些功能云原神都不支持,所以差距才會這么大。

第三,給大家小編綜合認為一下。就畫質(zhì)而言,PC原神>PC云-原神>手機-云原神>手機原神。雖然手機端的云原神表現(xiàn)非常出色,但在PC端,云原神的表現(xiàn)就不如人意了。畢竟好的顯示器和顯卡價格都不便宜。

雖然價格不便宜,但畫質(zhì)真的很棒。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大家好,如果您還對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不太了解,沒有關(guān)系,今天就由本站為大家分享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的知識,包括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的問題都會給大家分析到,還望可以解決大家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開始吧!

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

我四命啊晴終于能拉出來溜溜了!

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

《原神》本子有多香?二創(chuàng)大佬已殺瘋,巴巴脫絲快別脫了!

各位旅行者,大家好啊。

再來給大家更一篇吧~

就拿上述的標題來講,二創(chuàng)大佬我們都知道,不管是不是跟米忽悠一起合作,還是個人創(chuàng)作者自己創(chuàng)作,小編綜合認為我們都可以知道《原神》這款游戲有多么的火熱。

那么問題來了,《原神》本子到底有多香?

先說巴巴托斯吧,畢竟那可是我們親愛的巴巴脫絲大人,誰不愛?【滑稽保命】

鵝鵝鵝……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巴巴托斯是女孩子……

呸,男孩子,巴巴托斯是男孩子,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

但現(xiàn)在都2022年了,依然有玩家認為巴巴托斯是女孩子,而巴巴托斯的配音還是喵醬,人家是實打?qū)嵉呐⒆樱?/p>

平時不玩《原神》的玩家,給他一張溫迪的照片,第一眼絕對會認錯。

也就是這樣的“妹子”,在一些二創(chuàng)大佬眼中真就成為了妹子。

所以對于這樣的巴巴托斯,真不相信大家不心動。

除了巴巴托斯外,對于其它角色也是一樣的。

“早柚”大家知道吧?

就問你到底刑不刑!

跟著節(jié)奏來,我說妹子,你說刑。

妹子?

玩家:刑?

行個屁!

PS:不會真的有人想開早柚的車吧?

開玩笑,小白會讓大家得逞。笑**,根本不可能。

玩歸玩,鬧歸鬧,正經(jīng)圖還是會給大家放的。

看看上述圖片,簡直就是lsp狂喜有木有!

從位于圖片的主C刻晴開始,背后的凝光、芭芭拉、北斗、安柏、琴、麗莎都有出現(xiàn)。

這場面,嘖嘖嘖,估計也就在畫師筆下看過。你敢弄成動漫?

開玩笑,分分鐘就被禁了。

所以我們喜歡的到底是其中的妹子,還是被人家的劇情所吸引?

胡桃、甘雨、刻晴,以及八重……

似乎這樣的角色出現(xiàn)在提瓦特大陸也不是不行,所以問題來了,我們到底喜歡什么,難道我們真就是顏狗?

除此之外,還有玩家表示你那個算什么,我這張圖片才是真的牛!

空跟熒明明是兄妹二人,結(jié)果在你筆下成為了悠和穹?屬實炒蛋!你問為什么,兄弟啊,動畫看的還是有點少。

哈哈,不跟大家開玩笑了,其實對于眾多角色換上不同的服裝,我們都很喜歡。但我們真就是顏狗嘛?

其實不是的,我們只是喜歡她們罷了,只是想給她們一個溫暖的家!【滑稽保命】

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

精選AI,不容錯過哦[可愛]

關(guān)于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原神刻晴黃本早安原神的介紹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吉光片裘原神(吉光片裘出處)這個問題,吉光片裘原神(吉光片裘出處)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吉光片裘原神

感謝劉成國老師賜稿

原文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21年第1期

引用時請注明出處

新出墓志與宋代文學(xué)研究的拓展

——以王安石為核心的考察

摘要:在行實方面,新出墓志可以提供新的材料,重建宋代文學(xué)家生平中一些遺失、湮沒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文學(xué)史上一些重要作品的作年、背景,還有涉及到的重大文學(xué)史實,新出墓志可以提供確切的解答。它有助于家族世系的全面呈現(xiàn),糾正文集、族譜中的諸多訛誤,推進家族文學(xué)研究。它為更加全面、客觀了解北宋后期**爭、政治史提供了寶貴史料,有助于走出成王敗寇的勝利者書寫,深化**爭與文學(xué)的研究視域。它為墓志的書寫研究提供了珍貴個案,有助于走出證史、訂史的傳統(tǒng)金石學(xué)藩籬,走向歷史詮釋。對新出墓志的利用,必須注意辨?zhèn)渭拔捏w特質(zhì)。

關(guān)鍵詞:新出墓志;宋代文學(xué);王安石;家族;**爭

2000年9月,**宋代文學(xué)學(xué)會成立,復(fù)旦大學(xué)王水照教授任會長,并召開了首屆宋代文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之后,宋代文學(xué)研究迅速走出20世紀**十年代比較寂寥的狀況。無論是基礎(chǔ)文獻的整理與編纂,還是視野的拓展、方法的探索、跨學(xué)科的整合等,宋代文學(xué)研究“得到了近乎全方位的蓬勃發(fā)展”[1],出現(xiàn)了王水照教授所謂“五朵金花”的盛況:“就宋代文學(xué)研究而言,文學(xué)與制度、文學(xué)與**爭、文學(xué)與科舉、文學(xué)與地域、文學(xué)與家族,這五個方面取得的成果更為突出,或可稱之為‘五朵金花’。”[2]只是最近數(shù)年,這種高速發(fā)展的趨向未能延續(xù),宋代文學(xué)研究“似乎又到了一個徘徊不前和積蓄準備的‘瓶頸’階段”。[3]具體而言:文獻方面,一些總集的編纂比較粗糙,留下若干補遺空間,很多別集的整理也不盡如人意;在大數(shù)據(jù)技術(shù)條件下,對作家、作品的實證研究,顯得遠遠不夠;文學(xué)史的常規(guī)研究方面,套路化、格式化的傾向比較明顯;所謂跨學(xué)科研究,對所跨學(xué)科其實只是一知半解,往往將另一學(xué)科的一些常識甚至過時的、錯誤的知識,和文學(xué)分析機械匹配,宛如兩張皮套在一起。這種“瓶頸”,是學(xué)科發(fā)展到某階段后必然會面臨的一種現(xiàn)象。至于如何突破“瓶頸”,其實也不過是老生常談:一是回到文獻,重新整頓、夯實宋代文學(xué)的文獻基礎(chǔ);二是引進的新研究理念與方法。以下本文擬以王安石為核心,從六個方面論述新文獻——出土墓志與宋代文學(xué)研究新空間的拓展[4]。

一、作家行實與重要作品

宋代文學(xué)家通常是兼具文人、官員、學(xué)者等多重身份的社會精英。他們的生平事跡,往往見于《宋史》中的人物列傳及《儒林傳》《文苑傳》;又或者作為鄉(xiāng)賢、名宦、高士,其佚聞趣事、政績文章略載于各地方志、筆記**中。但由于國史、實錄、地方志、筆記等著述的體例與編撰意圖所限,以上文獻不會詳盡無遺地記載他們所有的行實事跡,而是有所選擇、有所去取。新出墓志可以提供新的材料,彌補各類史傳的不足,重建文學(xué)家生平中一些遺失、湮沒的環(huán)節(jié)。

例如,關(guān)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王安石,相關(guān)研究已連篇累牘。一般認為,其生平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已相當清楚。其實不然。王安石的事跡,主要見于《東都事略》卷七十九《王安石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十四《王荊**石傳實錄》、《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傳》,以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熙寧三年四月至熙寧九年十月間(1070-1076)的記事。以上史料來源大半可追溯至元祐舊**,頗有誣枉;且其中所載,重點是熙寧變法間王安石的日常政務(wù)活動。至于王安石自慶歷二年(1042)進士高第后歷任地方州縣的行實、交游、治績等,相關(guān)記載極為闕乏,導(dǎo)致對他早期文學(xué)作品的研究,缺乏詳實的背景支撐。新出《宋故汪君莊氏墓志銘》提供了他知鄞縣任上移風易俗、推行土葬的舉措:

其后一日,元吉告其子弟曰:“予以明之為俗,狃于無教,其親**,則舉而委之于火,故予父母者皆不克葬,此予所以抱無涯之恨也。及王**石之為鄞,其民稍稍知送**之禮。”[5]

墓主之子,是明州司法吏汪元吉。仁宗皇祐二年(1050)春,王安石離任鄞縣,曾向兩浙轉(zhuǎn)運使孫甫推薦汪:“為吏亷平,州人無賢不肖,皆推信其行。喜近文史,而尤明吏事,有《論利害事》一編……儻可以收備從吏役,使有仕進之望乎?”[6]明州瀕海,北宋時火葬流行,有違儒家葬儀。據(jù)汪元吉所言,自王安石知鄞,鄞民始知送**之禮。這稍可彌補《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傳》記載之簡略,更完整地呈現(xiàn)出王安石知鄞的政績。同時,墓志所載也即他的散文名篇《閔習(xí)》的寫作背景:

父母**,則燔而捐之水中,其不可明也。禁使葬之,其無不可亦明也。然而吏相與非之乎上,民相與怪之乎下,蓋其習(xí)之久也,則至于戕賊父母而無以為不可,顧曰禁之不可也。嗚呼!吾是以見先王之道難行也……先王之道,不皆若禁使葬之之易行也。嗚呼!吾是以見先王之道難行也。[7]

二者相互印證,體現(xiàn)出北宋慶歷時期深受儒學(xué)復(fù)興**影響的士大夫以先王之道為鵠的,在地方上移風易俗、推行儒家教化文明的努力。

鄞縣任滿后,王安石辭試館職,于皇祐三年(1051)九月通判舒州。這一期間的經(jīng)歷,《宋史》《東都事略》等史傳均付諸闕如。呂南公《故袁州李君墓志銘》記載了王安石在舒州“躬尚儉素,僚佐皆強效之”的生活作風,這與宋代筆記中所載他諸多簡樸礪行的佚事相符。更可貴的是,這篇墓志從側(cè)面反映出王安石倅舒時的救災(zāi)之政:

舒大饑,日開常平倉,饑民競糴相軋,有老嫗踣**,眾躪其尸脫面皮。州聞之怒,議劾倉官不能約勒。君請見曰:“按皮生而脫,則既**必攣縮。今嫗皮柔伸引覆無缺然,則嫗饑**而尸仆,眾不知其見躪,非躪而**之也。”介甫曰:“司理說是。”州怒乃息。[8]

墓主李冕于皇祐年間曾任舒州司理參軍,為王安石下屬。墓志所述,固然是為了凸顯李冕直言敢諫的品格,但若與王安石《與孟逸秘校書四》相互參閱,便可見吉光片羽之可珍:

歲饑如此,幸得賢令君相與為治,宜不至有失所者。然聞富室之藏,尚有所閉而未發(fā)者。切以謂方今之急,閣下宜勉數(shù)日之勞,躬往隱括而發(fā)之,裁其價以予民。損有余以補不足,天之道也,悠悠之議,恐不足恤,在力行之而已。[9]

書中督促孟逸設(shè)法隱括富室之藏,裁價予民,以救饑荒,體現(xiàn)了王安石“損有余以補不足”的救災(zāi)思想。根據(jù)《故袁州李君墓志銘》提供的珍貴線索,便可復(fù)原出當時舒州大饑,王安石作為通判輔助知州開倉賑饑的歷史場景。這不僅填補了王安石生平中被湮沒的一段重要史實,彌補了《宋史》等史傳之闕,而且對于理解他政治思想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對于一些宋代文學(xué)家生平中的疑難問題,新出墓志可以提供一錘定音的鐵證,使之定讞。比如王安國卒年。王安國與其兄安石、弟安禮并稱“臨川三王”,是北宋著名詩人,也是引發(fā)新**內(nèi)訌的一個重要角色。據(jù)王安石撰《王平甫墓志》載,王安國卒于熙寧七年(1074)八月十七日:“官止于大理寺丞,年止于四十七,以熙寧七年八月十七日不起,越元豐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葬江寧府鐘山母楚國太夫人墓左百有十六步。”[10]但《長編》卷二百七十七熙寧九年(1076)七月己卯載:“復(fù)放歸田里人王安國為大理寺丞、江寧府監(jiān)當。命下而安國病**矣。”[11]據(jù)此,則王安國當卒于熙寧九年(1076)七月二十五日以后。就史料的來源、價值而言,《王平甫墓志》和《長編》都頗具權(quán)威性,而兩說抵牾如此,導(dǎo)致學(xué)界莫衷一是。2007年,洛陽新出土王安國撰《尚書屯田員外郎張君墓志銘》。墓主張庚,卒于皇祐元年(1049)六月十七日,“旅殯于和州”。此后,其子張云卿于“熙寧八年四月乙酉,葬君于河南府河南縣杜澤原,而云卿謀所以顯親于不泯者,乃來京師乞余銘。”[12]據(jù)此,則《王平甫墓志銘》所載王安國卒于“熙寧七年”必誤。再輔以王安石《中使傳宣撫問并賜湯藥及撫慰安國弟亡謝表》、曾鞏《祭王平甫文》等其他史料,可推斷王安國卒于熙寧十年(1077)八月十七日,墓志中“七”當為“十”之訛[13]。

對于宋代文學(xué)史上一些重要作品的作年、背景,還有涉及的重大文學(xué)史實,新出墓志的價值堪稱獨一無二。例如,北宋中期,正當韓愈名聲如日中天時,突然出現(xiàn)了一部《韓退之別傳》,以對話體裁記載韓愈被貶潮州后見到大顛和尚,被其禪理機鋒折服,一改辟佛之志,轉(zhuǎn)尊佛理。此書與當時流行的尊韓反佛**相悖,引起極大反響,南宋以后風靡禪林。但書的作者及背景,時人不甚了了,或以為好事者無聊之舉:“所示《退之別傳》,且欲質(zhì)之某,某何人敢當此耶?然反復(fù)觀《別傳》,誠非退之語也,好事者為之耳。”[14]與之相關(guān)的是歐陽修所作跋語的真?zhèn)危约巴砟陮Ψ鸾痰膽B(tài)度問題。朱熹曾引諸家之說予以考辨,也未能確證:

今所謂《別傳》者,洪氏《辯證》云:“《別傳》載公與大顛往復(fù)之語,深詆退之,其言多近世經(jīng)義之說。又偽作永叔跋云:‘使退之復(fù)生,不能自解免。’吳源明云:‘徐君平見介甫不喜退之,故作此文。’”方氏又云:“周端禮曰:‘徐安國自言年二十三四時戲為此,今悔之無及。’”然則其為徐作無疑矣。但君平字安道,而方云安國,未知便是君平否耳?[15]

今南京新出土龔原撰《宋故朝奉大夫京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兼勸農(nóng)使護軍賜緋魚袋借紫徐君墓志銘》曰:

君姓徐氏,諱君平,字安道。其先著籍潤州金壇,自高大父仕南唐,始徙金陵,故今為上元人……嘗作《韓退之別傳》,王文公尤稱之。[16]

據(jù)此,則引起后世紛紜聚訟的《韓退之別傳》,即徐君平所撰。徐君平,字安道,王安石高足[17]。北宋后期,因徽宗兩度下詔禁中外士人不許以“君”、“天”等為名,故“君”缺筆為“尹”[18],文獻中或作徐尹平、徐安道等等不一。徐君平撰此《別傳》,是為了響應(yīng)王安石對韓愈的批評。

至于署名歐陽修的《書韓文公別傳后》,一向被視為他改變斥佛態(tài)度的關(guān)鍵材料:

要之,答退之之書,其文俚,而《別傳》則非深達先王之法言者莫能為也……噫!浮屠之說流于今而愈盛者,豈其道誠不可改而天卒相與之耶?吾所不能測也。廬陵歐陽修題。[19]

文曰“予官瑯琊,有以《退之別傳》相視者”,則慶歷五年至八年(1045—1048)歐陽修被貶滁州期間,已經(jīng)得見《別傳》。然據(jù)《徐君墓志銘》所載“元符二年正月庚午,卒于太原府之官舍,享年五十有七”,徐君平應(yīng)當生于慶歷二年(1042),慶歷五年時年僅三歲,絕無可能撰寫《別傳》。由此可知,《書韓文公別傳后》必為偽托之作[20]。兩宋之際,甚至還有僧人撰寫《歐陽修別傳》,編造歐陽修被居訥和尚折服,心向佛教。其機杼手法,與《韓退之別傳》全同,當是模仿之作。二者都是佛**或一些服膺佛教的儒家士人,對北宋中期古文家排斥佛教的反擊。

二 家族、**爭與文學(xué)

受宋史界家族研究的影響,“家族與文學(xué)”一度成為宋代文學(xué)研究中的熱點,名列“五朵金花”之一。近些年來,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逐漸出現(xiàn)盛況難繼的趨向。很多論著局囿于對家族成員作品的簡單羅列、評價,未能深入把握家族文學(xué)寫作的深層機制和細微脈絡(luò),再兼以研究理念落后、問題意識缺乏、研究模式單一,最終導(dǎo)致家族文學(xué)研究僅僅止于家族個案數(shù)量的增加,而缺少實質(zhì)性的突破。通常而言,完整的家族文學(xué)研究應(yīng)該包含五個要素,其中之一是相對完整的家族譜系及家族文獻梳理。在這方面,新出墓志對未來研究的拓展推進之功不容低估。它有助于家族世系的全面呈現(xiàn),糾正文集、族譜中的諸多訛誤,甚至由此超越考證,走向深刻的歷史文化闡釋。

仍以王安石為例。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臨川王氏家族,崛起于宋真宗朝,而輝煌于北宋后期。其家族世系情況,略見于曾鞏《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王安石《先大夫述》《王平甫墓志》《主客郎中知興元王公墓志銘》,以及《臨川三公王氏宗譜》等族譜[21]。根據(jù)這些文獻,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不仕,祖父王用之。《王平甫墓志》載:“君臨川王氏,諱安國,字平甫。贈太師、中書令諱明之曾孫,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諱用之之孫,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康國公諱益之子。”[22]各種臨川王氏族譜皆同。但據(jù)2009年10月南京將軍山南麓新出土王安石父親**墓志銘,則“王明”當為“王德明”:“祖諱德明,贈職方員外郎。考諱□□□尉寺丞。母謝氏,永安縣太君。”[23]文集所載固誤,各類族譜、宗譜也不足據(jù)。又如王安石有二子,王雱(字元澤)和王旁。由于雱、旁形近音似,而王雱曾積極參預(yù)熙寧變法中,各種宋人筆記出于作者自身的政治立場,經(jīng)常有意無意將患有精神疾病的王旁的事跡,移花接木到才華橫溢的王雱身上,最終竟然導(dǎo)致王旁一系湮沒無聞。然而南宋晁公遡《王少卿墓志銘》明確記載:

公諱玨,字德全,姓王氏……嗣子宜之錄其行事以告于某,使銘其墓碑。某因得盡觀公平生所為,而后益知公之于文公,猶蘇氏之有威也,文公之名乃益暴白。嗚呼!可謂孝矣。文公諱安石,守司空、贈太師。大父諱旁(滂),奉議郎、祕書省正字。父諱桐,承事郎、直龍圖閣,累贈特進。[24]

墓主王玨字少卿,王旁之孫,王安石曾孫,高宗紹興年間曾于杭州刊刻《臨川先生文集》。此篇墓志,完整地記載了王安石——王旁——王桐——王玨——王宜之的五代譜系,與《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三所載王氏家族譜系完全吻合,可以糾正宋代文獻中關(guān)于王雱的全部錯誤記述。同時,也可以此覈驗江西撫州地區(qū)各種王氏族譜、宗譜所載之真?zhèn)巍A硗猓瑩?jù)王安禮曾孫、南宋著名學(xué)者王厚之的墓碣、墓志,可復(fù)原出王安禮一枝的五代譜系:王安禮——王防——王榕——王瑊——王厚之[25]。由此,臨川王氏家族在兩宋間的傳承、浮沉,基本可以得到完整復(fù)原,從而將相關(guān)研究推進一步。

王安石門生王迥家族墓志的面世,也引人注目。王迥屬于北宋臨城王氏,祖父王鬷,字小編綜合認為,仁宗朝曾任參知政事,《宋史》卷二百九十一有傳。《宋故贈戶部尚書謚忠穆太原王公墓銘》詳細記載了王鬷的家族世系、生平政事等[26],可補史傳之闕。王迥字子高,后改名蘧,字子開。他曾受學(xué)于王安石,熙寧初積極參預(yù)農(nóng)田水利、免役諸法的制定。據(jù)說他早年曾與仙人周瑤英游芙蓉城,北宋中期流傳甚廣,時人胡微之撰《王子高傳》記之。此即著名雜劇《王子高六么》故事之所本。此事?lián)渌访噪x,真相不明,成為**古代戲劇的傳統(tǒng)題材,而王子高之名也隨戲劇形式的演變流傳后世。《宋故中奉大夫太原王公墓銘》的面世,為了解這位男主角的傳奇一生,提供了詳盡的第一手資料;也為研究北宋中期傳奇的寫作、傳播生態(tài),提出了若干有趣的疑問。比如王迥改名,或以為由于遇仙事:“王子高遇芙蓉仙人事,舉世皆知之。子高初名迥,后以傳其詞遍國中,于是改名蘧,易字子開。”[27]所改之名、字,出自蘇軾《芙蓉城》:“仙風鏘然韻流鈴,蘧蘧形開如酒醒。”[28]而墓志則謂由于避諱:“公王氏,諱蘧,字子開,趙州臨城縣人。初諱迥,字子高,犯外祖名,奏易今諱。”[29]顯然,這是曲飾,曲折反映出北宋中后期士林對王蘧遇仙之事的評價,耐人尋味。蘇軾、王安石兩大文豪先后作詩,吟詠此事,而寓諷勸之意[30]。王蘧有兩弟:王適字子立,王遹字子敏。神宗元豐年間,他們兄弟三人與蘇軾、蘇轍交游密切,并結(jié)下姻親。王適娶蘇轍之女,其女后嫁蘇軾之孫蘇符。二蘇文集中,有多篇詩文涉及。王蘧家族墓志的出土,對于了解北宋后期眉山蘇氏家族的延續(xù)發(fā)展,很有幫助。

其他,如浙江紹興會稽博物館藏南宋著名詩人曾幾家族墓志,浙江武義明昭山出土南宋著名詩人呂本中家族墓志,2008 年河南洛陽出土富弼家族墓志,2010年河南安陽出土韓琦家族墓志,2009年陜西藍田縣出土呂大防家族墓志,以及范仲淹家族中范鈞、范埴、范純誠、范純粹母親張氏、范純禮妾馬氏等墓志,北宋晁氏家族中晁宗簡墓志、晁端仁夫人葉氏墓志、晁端義墓志、晁渙之墓志、晁臨之墓志(晁損之撰),秦觀家族中的秦詠及夫人墓志[31],北宋俳諧詩人、參知政事石中立家族墓志,以上等等,都為宋代家族文學(xué)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對于了解宋代文學(xué)家的家族譜系、婚姻網(wǎng)絡(luò)、社會交往、文化傳承等,具有重大意義。

同是“五朵金花”之一,宋代**爭與文學(xué)研究也遇到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除了“前期成果頗為優(yōu)秀,要在短期內(nèi)有新突破、新開拓,后繼難為”[32],以及研究理念方面未能及時跟進宋史學(xué)界近些年對**爭概念、研究模式的反省之外,最大的問題是**爭激化的哲宗、徽宗朝,文獻史料較之仁、英、神三朝遠為缺乏。特別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新**文獻史料散佚嚴重,研究者往往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出墓志可從四個方面彌補這一缺陷。

第一,一些新出墓志可以完整地呈現(xiàn)出王安石的社會交游網(wǎng)絡(luò),以及熙寧變法中一些**的細節(jié)。如王安石知鄞縣時,曾與樓郁、王致、杜醇、王說等地方士人書啟往還,討論縣政、縣學(xué)。此四人與楊適并稱“明州五先生”,后世謂明州文教之盛,肇始于此。他們仕宦不顯,生平事跡大都僅見于《四明志》等地方史乘。章國慶《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收舒亶撰《宋故明長史王公墓志銘》,詳細記述了王說“以其學(xué)教授鄉(xiāng)里三十余年”事跡,以及明州五先生之得名:“明有五先生,前則慈溪楊君適、杜君醇、王君致,其后則奉化樓君郁與先生其人也。”[33]《匯編》又收錄楊適撰《宋故國君墓志銘》[34]、樓郁撰《宋故夫人洪氏墓志銘》[35],所收豐稷撰《宋故奉議郎陳公墓志銘并蓋》記載了王安石與明州望族陳誴兄弟的交游:“公諱誴,字深甫。陳氏為四明望族久矣……鄞人初未勸學(xué),金紫帥先散金購書藏之家,延禮鄉(xiāng)先生、四方之士教諸子弟。時荊國王公治鄞,公昆季從焉,荊公甚器之。”[36]晁損之撰《宋故南陽晁敬道墓志銘》,墓主晁渙之,字敬道。“王荊公退居金陵,敬道往見之,荊公與論名理之學(xué),敬道益自負。”[37]他的祖父晁仲參通判舒州時,曾鑿秋口浦樅陽渠,以避馬當山羅剎石之險。這是王安石通判舒州時“所欲興而不果”[38]的,故王安石撰《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銘》表而出之[39]。晁渙之的父親晁端仁,熙寧元年(1068)至江寧請王安石撰寫亡父墓志銘。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薦晁端仁出使京東路:“遣使察訪諸路,而京東以命鄧潤甫、呂升卿。兩人素非知公,亦首辟之。既見,乃知出荊公意也。”[40]這三篇墓志,比較連貫地記述了王安石與晁氏父子三代的交往,從中可略窺官員薦舉改官過程的人際潤滑因素。2009年,山東東營出土《宋故朝奉郎致仕李君墓志銘》。墓主李祈,唐功臣李勣后裔,嫻熟吏治。“熙寧間,方行新法,每以人才為難。而介甫相,因維瞻之奏,雅知公為能吏,將薦于朝,恐其遺忘,題姓名于屏上。會出守金陵,不果引用。”[41]這段記述,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對人才的汲汲以求,可與元符間哲宗與曾布的對話相互印證:

上云:“安石誠近世人所未見。”余云:“此非可與章惇、蔡卞同日而語。其孳孳于國事,寢食不忘,士人有一善可稱,不問疏遠、識與不識,即日召用。誠近世所無也。”[42]

第二,若干新**墓志出土,為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北宋后期**爭、政治史提供了寶貴史料,有助于走出成王敗寇的勝利者書寫。《長編》中哲宗、徽宗兩朝史事多有脫落,而《宋史》中為新**立傳偏少,且以貶斥為主;再兼以眾多新**文集、著述失傳,學(xué)界對北宋后期歷史的認知,所據(jù)文獻大都出自舊**之手,或經(jīng)舊**后裔的改寫。新出的一些新**墓志,撰者的政治傾向基本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以上史料的不足及片面性。如新**成員張穆之、熊本、劉瑾、程鄰、程節(jié)、徐君平、徐鐸、楊畏等墓志,既提供了這些北宋后期重要政治人物的第一手文獻,又提供了另一種褒揚新法的敘事視角。其中固然不無溢美、夸飾,卻也與以批判新法基調(diào)的史料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拓展了歷史認識的立體化。又如新**干將王孝先,曾歷任都水監(jiān)丞、提點永興軍路刑獄、大理寺卿、都水使者等要職,《宋史》不予立傳。新出趙挺之撰《王公墓志銘》,則詳細記述了他一生的事跡。熙寧年間,王孝先任都水監(jiān)丞,于河中府創(chuàng)置官莊及淤田,卓有成效[43]。元豐三年(1080)春,王孝先因奉命推劾高遵裕借請結(jié)糴邊儲錢違法回易之事,“觀望不盡力”[44],自提點永興軍路刑獄降知邠州。對此,《長編》卷三百二元豐三年(1080)二月壬寅條載:“提點永興軍等路刑獄、駕部員外郎王孝先知邠州。孝先上淤田營田司自熙寧七年至十年費錢十五萬五千四百余緡。”所費之錢,似乎表明孝先貶官是由于淤田司耗費太甚,而無實績。李燾注曰:“此事當考。不知淤田費用,與孝先知邠州有何關(guān)涉,今但依實錄附此。”[45]《王公墓志銘》則著重記述了王孝先淤田的功績,以及他除知邠州的原因:

時神考勵精庶政,相國王文公深求天下厲害,以水利事知公,公乃條河中府污谷及同、解地,按古跡可引諸水灌溉以為利。文公亟請于上,詔遣公領(lǐng)其事。逾年,變?yōu)a鹵地萬頃為良田。公又因請仿趙充國營田法,募民耕耘,以助關(guān)中饋餉,于今賴焉。再期,除提點永興軍等路刑獄公事……然公所至率以寬平為治,時有它使者方急功利,陰害之,造為飛語以中公,就除知邠州。[46]

所謂“以寬平為治”,便是《長編》“觀望不盡力”的委婉之辭。《墓志》所載,既落實了王孝先降知邠州的原因,又彌補了《長編》對淤田政績的疏漏;同時,也映襯出《長編》在記述淤田時偏向舊**的立場。

第三,一些新出墓志涉及熙寧新法的具體實施,呈現(xiàn)出歷史過程中細致的肌理脈絡(luò)。如王慎言撰《姚府君墓志銘并序》,墓主姚奭:

丞相富公(弼)舉長諫諍侍叢之任。未幾,富公復(fù)秉大政,未及進用,授命提點梓州路刑罰公事……時青苗法初下州郡,民情恟恟,莫知攸濟。君乃言曰:“報國以忠,不以私徇。若遂不言,無乃欺君乎?言之獲罪,**且何避!”于是悉條利害以獻,章奏不絕。雖未能罷其事,一路聞之,無不多之。[47]

乍看來,這方墓志敘述了青苗法在地方上的施行情況,印證了《長編》、《宋史》等對青苗法弊端的記載。然而,墓主曾受三朝宰相富弼的推薦,而富弼熙寧四年(1071)因沮格青苗法致仕,震動朝野。墓志所述究竟是實錄,抑或是無意中透露出政爭中的派系行為,令人遐想不已。又如張?zhí)珜幾端喂世铍[君墓志銘》,呈現(xiàn)出熙寧年間免役法頒行過程中的朝野互動。墓主李誡,四川成都人,“平居慨然有致君澤民之意。嘗謂天下農(nóng)民困于徭役之不均……遂著《平徭芻錄》數(shù)千言,其法以量民之產(chǎn)隨賦均取,還以祿愿仕于公之人,以代農(nóng)役。書成,上府尹韓康公。康公大稱之,曰:‘某幸若執(zhí)政,必當行之。’”熙寧二年(1069),神宗下詔訪求役法利害,欲變差役之弊。李誡上《平徭書》及《指掌書》萬余言,翌年又上《均安辯議》:

其言蓋稽孔子所謂“均無貧,安無傾”以為之法,假立問答凡五十有五,終始條例,曲盡均役之利。又上《大道一致書》、《大中致用書》及奏議一十四篇,亦數(shù)萬言,大率以安民富國為本……及朝廷行免役新政,詔命有司參議立法。其士大夫得隱君緒余,緣飾以獻,由是進擢者不可勝計。[48]

韓康公即韓絳,嘉祐、治平間守成都[49]。神宗即位后,韓絳上奏,請求改革役法。據(jù)《墓志》所載,這是受到李誡上書的啟示。而熙寧初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行募役法,也吸取了李誡的許多建議。墓志所言,或有溢美的成分,但至少從側(cè)面印證了免役法的出臺,絕非王安石等新**的率爾舉措,而是經(jīng)過了朝野上下、官民之間交流互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

第四,新**成員撰寫的墓志陸續(xù)出土,有助于全面了解這一群體的文學(xué)成就。明代胡應(yīng)麟曾指出:“宋世人才之盛,亡出慶歷、熙寧間,大都盡入歐、蘇、王三氏門下。”[50]其中以王安石為首的新**,不僅在政壇上盤根錯節(jié)縱橫捭闔,文學(xué)寫作方面也成就斐然。如新**魁首章惇、蔡京、蔡卞、呂惠卿等,皆堪稱文壇作手[51]。只可惜南宋以后,這一群體的文集大都散佚不傳,妨礙了我們對北宋后期文壇的整體認知。近些年來新出新**所撰墓志有:蔡京《宋宗室左班殿直妻范氏墓志銘》[52]、《宋宗室三班奉職(趙子薦)墓記》[53]、《宋宗室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男(趙不挾)墓記》[54]、《蘇氏夫人墓志》[55];蔡卞《宋宗室右武衛(wèi)大將軍第二男三班奉職不矜墓志》[56]、《宋故左通直郎致仕劉君墓志銘》[57];章惇《宋宗室右千牛衛(wèi)將軍士詩第四子墓記》[58];安燾《宋彰德軍節(jié)度使北京留守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懿恪王公墓銘》[59];舒亶《宋故丁氏夫人墓志銘》[60]、《宋故吳氏夫人墓志銘》[61]、《宋太醫(yī)李君墓志銘》[62];楊畏《宋中散大夫致仕吳公墓志銘》[63]、《宋右領(lǐng)軍衛(wèi)將軍致仕騎都尉羅公墓志銘》[64]、《宋故右班殿直朱侯墓志銘》[65];李清臣《宋故馮翊郡太君張氏墓志銘》[66];蔣之奇《宋皇叔故燕王墓志銘》[67];耿南仲《宋齊安郡君向氏墓銘》[68]等等。它們的出土,為全面研究北宋后期新**群體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也有助于《全宋文》等大型文獻總集的補遺工作。

三、書寫與辨?zhèn)?/p>

一直以來,學(xué)界對于墓志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三個層面:史料考訂、墓志義例和文物鑒賞。后者姑且不論。史料考訂,主要是利用墓志中關(guān)于人物生平事跡、朝代制度、歷史事件的記載,來補充、糾正史傳中的相關(guān)記載,這是墓志研究的主流。墓志義例的研究以“金石三例”等著述為代表,通過搜集臚列各朝傳世及出土的墓志,來歸納其文體格式,為日常生活的墓志寫作提供模板。近些年,一些研究者受到“歷史書寫”潮流的影響,開始圍繞墓志的雙重作者——即撰者與請托者間的分歧互動,逐漸關(guān)注墓志的書寫問題[69]。它包括墓志的撰寫理念、心態(tài)、筆法等等,乃至墓志撰寫與政治文化、權(quán)力關(guān)系間的關(guān)聯(lián),擺脫證史、訂史的傳統(tǒng)藩籬,走向歷史詮釋。新出宋代墓志,在這方面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例如,慶歷七年(1047),王安石請求好友曾鞏為父親**撰寫墓志銘。于是曾鞏以王安石提供的《先大夫述》為基礎(chǔ),撰成《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吾又與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詳。其將葬也,使者以安石之述來請銘,遂為之銘。”[70]但曾鞏刪改了《先大夫述》中對**為官影響力的一些稱頌,包括“判官灘”之名因**而來;**在知新淦縣后“三十年,吏民稱說如公在”;胡瑗將**韶州之政寫入《政范》等等。對此,王安石頗為不滿,又致書另一位摯友孫侔,請他別撰墓碣,欲立于墓門:

先人銘固嘗用子固文,但事有缺略,向時忘與議定。又有一事,須至別作,然不可以書傳。某與子固,亦可以忘形跡矣,而正之云然,則某不敢易矣。雖然,告正之作一碣,立于墓門,使先人之名德不泯,幸矣。[71]

2009年10月南京江寧區(qū)將軍山南麓出土**墓志銘,曰:“安石以侔友,故來告□侔□銘。”[72]據(jù)此,王安石最終將曾鞏所撰棄而不用,另請孫侔重撰墓銘,刻石入土;曾鞏所撰,僅存于其文集。數(shù)年后,王安石應(yīng)邀為好友錢公輔母親撰寫墓志。喪家不滿墓志中未提及墓主之子中甲科、位通判等事項,來信協(xié)商,請求修改補充。王安石卻斷然拒絕[73]。這兩起事件,頗為生動地展示出宋代墓志撰寫中喪家與撰者間的沖突。它不宜僅僅視為王安石倔強執(zhí)拗的個性使然,而是與稍后歐陽修撰寫范仲淹神道碑、尹師魯墓志銘所引起的**一樣,反映出宋代墓志書寫過程中喪家與撰者爭奪墓志話語權(quán)的努力。喪家自然希望撰者完全按照己方提供的墓主行狀等材料撰寫墓志,憑借撰者的名望、地位,闡揚墓主的功績。撰者則希望擺脫程式化的書寫模式和諛墓的嫌疑,撰寫時凸顯出個人的獨特理念和構(gòu)思,賦予墓志作品以道德訓(xùn)誡等意味,提高墓志的文體地位:“向史傳靠攏,盡可能客觀真實地記載墓主生平,承擔起道德教化之功,而不宜僅僅停留在為墓主歌功頌德以及撫慰墓主家屬,為其代抒悲痛之情。”[74]王安石在拒絕錢公輔修改其母墓志時,固然堅持“鄙文自有意義,不可改也,宜以見還”,曾鞏又何嘗不然?

墓志的撰寫深受特定時代政治氛圍的影響。王安石去世時,正值元祐更化。他所建立的新法幾乎被全部廢除,新**重臣蔡確、章惇、呂惠卿等人也陸續(xù)遭到重貶。在這種情勢下,為王安石撰寫墓銘,無疑要冒極高的政治風險。在傳世文獻中,居然“找不到有關(guān)王安石行狀、墓志銘的任何蛛絲馬跡”,“只載有僅能證明其為王介甫墓的一段簡單文字的刻石”[75]。

無獨有偶,王安石的**楊畏“進于元豐,顯于元祐,遷于紹圣”,“傾危反覆, 周流不窮 ,雖儀、秦縱橫,無以尚之”,天下目為“楊三變”[76]。他政和四年(1114)下葬時,墓志僅題“宋故寶文閣待制贈太中大夫楊畏子安之墓 政和甲午三月戊辰朔廿八日癸卯葬”而已,其他行實、履歷,居然一片空白。由此可見,北宋哲宗、徽宗朝的政治氛圍對于墓志撰寫之影響。宣和六年(1124),楊畏后妻王氏去世,其墓志銘赫然記載:

楊公自昔立朝,志在裕陵。會元祐更法,公為御史,明目張膽,推明國是,多所排擊,時論稱之。紹圣間,謀帥,自吏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守常山。其后進退逡巡,請宮祠居洛,垂二十年,處之裕如……政和癸巳,朝廷亟召,而遽以疾不幸矣,士論惜之。[77]

這種筆法,旁逸敘出,以插敘的方式,為墓主之夫楊畏一生的政治立場作出辯護。它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楊畏墓志的空白,反映了翻覆不定的新舊**爭與墓志書寫間的互動。

又如,三朝名臣富弼,熙寧初曾激烈抨擊新法。他去世后,神宗屬意韓維(字持國)撰寫墓志。韓縝(韓維之弟)“具聞此語,汗流浹背。于是亟遣介走報持國于汝州,曰:‘雖其家以是相囑,慎勿許之,不然,且獲罪。”[78]最終韓維撰寫的墓志,以近一半的篇幅敘述富弼使遼,卻極力淡化富弼在熙寧期間反對青苗法以及對各項新法的批評,僅曰:“趙濟言公于青苗法不行。除左仆射、判汝州。再上章,愿歸洛養(yǎng)疾。許之。”[79]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舊**執(zhí)政,盡廢新法,蘇軾撰富弼神道碑,則對以上內(nèi)容詳加敘述:

時方行青苗息錢法。公以謂此法行,則財聚于上,人散于下。且富民不愿請,愿請者皆貧民,后不可復(fù)得。故持之不行。而提舉常平倉趙濟劾公以大臣格新法,新法行當自貴近者始,若置而不問,無以令天下。乃除左仆射、判汝州。公言:“新法臣所不曉,不可以復(fù)治郡,愿歸洛養(yǎng)疾。”許之。[80]

二者對勘,則墓志敘述中的凸顯、隱沒、詳略,一目了然。這種筆法,顯然是刻意為之,體現(xiàn)出**爭對墓志書寫的深度干涉。

第三,應(yīng)予注意的是,隨著新出墓志的日益增多,市面上宋代墓志的作偽也屢屢出現(xiàn)。研究者必須保持警惕,對新文獻史料的利用與辨?zhèn)未嬲妫瑧?yīng)當同步進行。例如對新出墓志或拓片的辨?zhèn)巍9P者近日所見《宋故前尚書祠部員外郎宋君夫人俞氏墓志銘》拓片,墓主俞氏,錢忠彥之母,“其先家杭之臨安,世仕錢氏。”墓志署為:朝奉郎、□□□□□郎中、知商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提點金場坑冶務(wù)公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王安石撰并書[81]。此文不見于《文集》,《全宋文》等也未收錄。考王安石履歷,從未擔任過“知商州軍州”。據(jù)此結(jié)銜,“王安石”三字必為好事者挖改,以此牟利。又如,2013年江西東鄉(xiāng)縣某村民出示一方《吳氏女子墓志銘》,文曰:

臨川蔡氏婦,鄉(xiāng)邑吳氏女子,其父謂安石甥也。嫁蔡氏一年,以慶歷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卒,得年二十,進士蔡稟,其夫也,無子。冬十一月丙午,葬于歸德鄉(xiāng)外舉西源。女子聰慧以和,內(nèi)外族皆愛之。嫁而事舅姑,無違。其卒也,其舅姑得訃,哭之悲,使其子王安石志其始。

墓志文詞粗糙,稱謂混亂,必是低劣偽刻[82]。

對于明代以后各類家譜、族譜中的墓志碑文,尤當慎之又慎。眾所周知,與史傳、別集等相比,家譜類資料在整體上的可信度最低。即便其中相對可靠的家族行狀、墓志銘,也往往充滿陷阱。例如,有學(xué)者曾引用《甘坑王氏九修族譜》載《臨川王文公國柱元勛之碑》考證王安石墓葬遷移之事,文曰:

推誠保德崇仁翼戴功臣、持節(jié)都督洪州諸軍、鎮(zhèn)南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使、金紫光祿大夫、尚書行特進檢校司空使、加封荊國公、食邑五千五百戶、實封二千二百戶、謚曰文王公以元年月日葬江寧府上元縣鐘山之原。弟安禮具狀來請銘,以作公碑……公諱安石,字介甫,以天禧三年己未生,有異質(zhì),讀書過目成誦不忘。稍長,恥為俗儒,潛心經(jīng)術(shù),務(wù)求圣人之道,群書博極,檢身藻行,無一毫聲色貨利之欲,卓然以道德匡濟為己任,而才力氣魄蓋一世。為文甚敏。[83]

此文當為明代以后偽撰。王安石生于真宗天禧五年(1021),而此碑曰“以天禧三年己未生”,蓋因《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傳》曰:“哲宗立,加司空。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然“八”,實為“六”之訛。“讀書過目成誦不忘”,也是剽自《王安石傳》。“無一毫聲色貨利之欲”,則剽自南宋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84]。至于“推誠保德崇仁翼戴功臣、持節(jié)都督洪州諸軍、鎮(zhèn)南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使、金紫光祿大夫、尚書行特進檢校司空使、加封荊國公”等官銜,更是與王安石罷相后的官銜不合,略檢《長編》即可一目了然。作偽者當是瞅準王安石去世后沒有行狀、墓志、神道碑傳世的空隙,造作此碑,證明王安石墓葬于明代遷移江西。又如陳國仕《豐州集稿》卷十四收《宋朝散大夫授光祿卿知懷州軍兼管內(nèi)河堤勸農(nóng)使上騎都尉中都縣開國子爵食邑六百戶賜金紫袋呂公墓銘》。墓主呂璹,呂惠卿之父。撰者署作“朝散大夫兼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太原郡開國侯爵、食邑一千二百戶、護軍、賜金紫魚袋王安石。”志文曰:“方將有為,而君以熙寧三年八月二十七日病起,遂告終于州宅,寢疾八日而終,時年六十四。”[85]據(jù)《墓銘》,呂璹卒于熙寧三年(1070)九月五日。然據(jù)《長編》卷二百十五熙寧三年九月戊子朔所載,呂惠卿九月一日因父喪去位:“惠卿是日以父喪去位。”李燾注曰:“《實錄》于八月十七日書:‘光祿卿呂璹卒。’而司馬《日記》乃于九月一日記惠卿遭父喪。蓋璹卒或在他處,恵卿九月一日始聞之也。”二者捍格。又《墓志》曰“長子惠卿,官至參知政事”,“惠卿等以熙寧四年葬公,墓在南安縣康安鄉(xiāng)禮順里之原。”然呂惠卿熙寧七年(1074)四月方除參知政事,此時王安石早已自參知政事(熙寧二年二月至熙寧三年十二月)任宰相數(shù)年,結(jié)銜豈會署作“參知政事”?此墓志當是偽作。

利用墓志史料,也可對族譜、地方志中的相關(guān)記載進行比勘,從而對后者的文獻來源、真實程度進行準確認識,激活其中的有用信息,去偽存真。上文所引南宋晁公溯《王少卿墓志銘》載王安石次子王旁的世系,與《至正金陵新志》所載若合符契,由此也可旁推其中對王安仁、王安國等王氏兄弟譜系的記載,也比較可靠。這是因為王安上的八世孫王云起一直居住在金陵,其侄王垕,“今居蔣山墳庵,集王氏家譜甚詳核”[86]。《新志》編者,獲見此譜,故對王氏世系的記載相對可信。又如新出《宋蔣戶曹墓記》載鄞人蔣浚明:

大禮,蒙恩補太廟廟郎。通曉法律,識者皆一時達人。薦試,名稍上,調(diào)主江寧府溧陽縣簿。在官稱廉能,令賴以治,先正舒王每愛其才。再選無為軍司戶,未赴,遂拂衣以歸。[87]

而《(光緒)奉化縣志》卷二十三載浚明:

游豐稷門。神宗時詣闕,上書論君子小人之**,言極剴切。上嘉納之。授溧陽主簿,辭弗就。后以稷薦除大理評事,遷尚書金部員外郎,抗疏排新法被斥,將謫遠州。稷以其母老,力爭之,授無為軍司戶,遷建康戶曹。以壽終。累贈金紫光祿大夫。[88]

墓志撰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墓主下葬時。二者相比,墓志簡明扼要地敘述了蔣浚明的一生,對他任溧陽縣簿時的政績予以表彰,并點明任上受到前守王安石的賞識。而《奉化縣志》卻不僅在履歷上與墓志諸多不合,如謂蔣“辭弗就”溧陽縣主簿、因豐稷所薦除大理評事、遷金部員外郎等;而且將這種履歷變遷置于新舊**爭的敘事框架和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中,賦予了反抗新法的道德意義。這種敘事邏輯,明顯出于南宋以后否定批判王安石變法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篡改、偽造之跡甚明,恐不足信。

小 結(jié)

唐代新出墓志的研究,已經(jīng)非常繁榮,以至于不涉墓志,似乎從事唐代文學(xué)研究就不算預(yù)流。相形之下,宋代文學(xué)研究中對墓志的利用,顯得比較沉悶。這或許是由于宋代的傳世文獻相對齊全,各類總集、別集的整理成果比較豐碩,對于新出文獻的依賴性較低。不過,隨著研究群體的日漸擴大,研究選題的日益逼仄,以及大數(shù)據(jù)時代對研究者學(xué)術(shù)功底的要求與日俱增,新出墓志作為宋代最主要的新文獻載體之一,理應(yīng)會受到越來越多學(xué)人的重視,從而與域外漢籍一樣,有望成為未來研究中最具潛力的增長點。通過與紙質(zhì)文獻的互證,它可以激活支離瑣碎的史料片段,發(fā)現(xiàn)若干被湮沒的文學(xué)史細節(jié),拼湊出更加完整的文學(xué)寫作場景。它可以引導(dǎo)研究者重新審視、深化、糾正一些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的定論,**新的議題產(chǎn)生,進而對宋代文學(xué)史的演進提供更精確的詮釋。

當然,作為一種日常應(yīng)用性文體,墓志始終要受到“隱惡揚善”的內(nèi)在本質(zhì),以及格式化的書寫特點、人際交往的文體功能等制約。它并不是一種客觀中立的文本。它所承載的信息,只能是部分的真實。這一點也是毋庸諱言的,而在利用宋代新出墓志的過程中,應(yīng)予時時警省。

[1] 張劍:《新世紀宋代文學(xué)研究的走向與問題》,《文學(xué)遺產(chǎn)》2014年第2期。

[2] 《第七屆宋代文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前言》,2011年,未刊稿。

[3] 《第七屆宋代文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前言》。

[4] 關(guān)于宋代新出墓志的收錄情況,可見何新所:《宋代石刻文獻芻論》,載氏編《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輯錄·前言》(以下簡稱《輯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另,本文所引墓志中,有兩篇出自文集,屬于傳世文獻;因系筆者首次運用,姑且納入文中。

[5] 此墓志拓片尚未公布,承浙江省考古所鄭嘉勵先生惠賜,謹此致謝!

[6]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六(以下簡稱《文集》)《上浙漕孫司諫薦人書》,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第808頁。

[7] 《文集》卷六十九,第738頁。

[8] 呂南公《灌園集》卷二十《故袁州李君墓志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文集》卷七十八,第823頁。

[10] 《文集》卷九十一,第947頁。

[11]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七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年1979版,第6772頁。

[12] 拓片見郭茂育、顧濤:《新出土宋代張庚墓志銘》,《書法》2014年第2期,第34—41頁。

[13] 詳細考證,可見劉成國《新出土尚書屯田員外郎張君墓志銘與王安國卒年新證》,《歷史文獻研究》2018年第2期,第127—130頁。

[14] 許景衡:《橫塘集》卷十五《答義仲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頁。

[15] 《昌黎先生集考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4頁。

[16] 《新**出土墓志·江蘇·南京》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4頁。此篇承杭州市**魏峰先生賜示,謹此致謝。

[17] 葛勝仲《丹陽集》卷十四《徐太令人葛氏墓志銘》:“太令人常州江陰葛氏……金陵徐君安道受經(jīng)舒王,以才識為髙第,中治平某年進士甲科,隱然有雋杰之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69頁。

[19] 《歐陽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版,第 6 冊,第 2581頁。

[20] 具體考證,可見朱學(xué)博:《歐陽修韓文公別傳后序辨?zhèn)巍罚段膶W(xué)遺產(chǎn)》2019年第4期,第183—185頁。

[21] 相關(guān)研究,可見傅林輝:《王安石世系傳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湯江浩:《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xué)考論》,北京:**文學(xué)出版2005年版。此二書都大量使用各種王氏族譜,其實并不可靠。

[22] 《文集》卷九十一,第947頁。

[23] 馬濤、許志強:《將軍山北宋王安石家族葬地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江寧春秋》第13輯,南京:南京出版2013年版。墓志拓片,承鄭嘉勵先生惠賜,謹此致謝。

[24] 《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卷五十四,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45冊,第799頁。

[25] 《諸暨摩崖碑刻集成·王厚之墓碣》,杭州:西泠印社2017年版,第383頁。此承魏峰兄賜示,謹此致謝!

[26] 拓片見謝飛、張志忠、楊超著:《北宋臨城王氏家族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頁。

[27]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戴建國主編:《全宋筆記》第6編第2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頁。

[28] 《蘇軾詩集》卷十六《芙蓉城》,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810頁。

[29] 《北宋臨城王氏家族墓志》,第176頁。

[30] 《蘇軾詩集》卷十六《芙蓉城》:“世傳王迥子髙與仙人周瑤英游芙蓉城。元豐元年三月,余始識子髙,問之,信然。乃作此詩,極其情而歸之正,亦變風止乎禮義之意也。”施注:“此詩王荊公嘗和之,首云:‘神仙出沒藏杳冥,帝遣萬鬼驅(qū)六丁。’嘗為俞紫芝誦之,紫芝請書于紙,荊公曰:‘此戲耳,不可以為訓(xùn)。’故不傳。”第807頁。

[31] 拓片見王瀟瀟、**等:《五代北宋高郵秦氏家族世系研究》,《東南文化》2018年第4期,第57—67頁。

[32] 《第七屆宋代文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前言》。

[33] 拓片見章國慶:《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以下簡稱《匯編》),第87頁。

[34] 拓片見《匯編》,第73頁。

[35] 拓片見《匯編》,第74頁。

[36] 拓片見《匯編》,第111頁。

[37] 拓片見《輯錄》,第313頁。

[38] 晁補之:《雞肋集》卷六十七《朝請大夫致仕晁公墓志銘》,《四部叢刊》本。

[39] 《文集》卷九十六,第995頁。

[40] 晁補之:《雞肋集》卷六十七《朝請大夫致仕晁公墓志銘》。

[41] 李森:《山東廣饒縣發(fā)現(xiàn)的北宋李祈墓志及相關(guān)問題》,《齊魯文化研究》第十二輯,第59—64頁。

[42] 《長編》卷五百十八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庚辰,第12331頁。

[43] 《長編》卷二百八十熙寧十年(1077)春正月丙子:“知河中府、兵部員外郎、直史館陸經(jīng)為集賢殿修撰再任。以上批‘河中府有王孝先,創(chuàng)置官莊及淤田、**等事,須藉長吏協(xié)力應(yīng)副。聞經(jīng)在彼盡力,可優(yōu)獎令再任’故也。”第6854頁。

[44] 《長編》卷二百九十八元豐二年(1079)五月乙未,第7252頁。

[45] 《長編》卷三百二元豐三年二月壬寅,第7352頁。

[46] 拓片見《輯錄》第316頁。

[47] 拓片見《輯錄》,第199頁。

[48] 拓片見《輯錄》,第270頁。

[49] 李之亮:《宋川陜大郡守臣易**》,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15頁。

[50] 胡應(yīng)麟《詩藪》雜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1頁。

[51] 相關(guān)研究,可見沈松勤《論王安石與新**作家群》,《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8年第1期,第77—83頁。

[52] 拓片見《輯錄》,第323頁。

[53] 拓片見《輯錄》,第324頁。

[54] 拓片見《輯錄》,第325頁。

[55] 此拓片尚未公布,承何新所先生賜示,謹此致謝。

[56] 拓片見《輯錄》,第299頁。

[57] 劉平生:《蔡卞撰宋劉士安墓志銘》,《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第286—288頁。

[58] 拓片見《輯錄》,第225頁。

[59] 拓片見《輯釋》,第306頁。

[60] 拓片見《匯編》,第75頁。

[61] 拓片見《匯編》,第105-106頁。

[62] 拓片見《匯編》,第107頁。

[63] 拓片見《輯錄》,第263頁。

[64] 拓片見《輯錄》,第259頁。

[65] 拓片見《輯釋》,第352頁。

[66] 拓片見《輯錄》,第332頁。

[67] 拓片見《輯釋》,第374頁。

[68] 拓片見《輯釋》,第312頁。

[69] 相關(guān)研究,可見劉靜貞:《北宋前期墓志書寫活動初探》,《東吳大學(xué)歷史學(xué)報》第11期,第59-82頁;劉成國:《北宋**爭與碑志初探》,《文學(xué)評論》2008年第2期,第35-42頁;柳立言:《蘇軾乳母任采蓮墓志銘所反映的歷史變化》,《**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5-118頁;邱佳慧:《從“請銘”與“撰銘”探究宋代社會的倫常關(guān)系》,《東華人文學(xué)報》第12期, 第8-10頁;仝相卿:《宋代墓志碑銘撰寫中的政治因素——以北宋孔道輔為例》,《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年第5期,第78-84頁;《歐陽修撰寫范仲淹神道碑理念探析》,《史學(xué)月刊》2015年10期,第60-69頁;王瑞來:《范呂解仇公案再探討》,《歷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54-67頁;趙冬梅:《試論北宋中后期的碑志書寫——以司馬光晚年改轍拒作碑志為中心》,王晴佳、李隆國主編:《斷裂與轉(zhuǎn)型:帝國之后的亞歐歷史與史學(xu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60-384頁。

[70] 《曾鞏集》卷四十四《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600頁。

[71] 《文集》卷七十七《與孫侔書》,第813頁。

[72] 《將軍山北宋王安石家族葬地及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第39頁。

[73] 《文集》卷七十四《答錢公輔學(xué)士書》,第787頁。

[74] 劉成國:《北宋**爭與碑志初探》,《文學(xué)評論》2018年第2期,第35頁。

[75]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頁。

[76] 《宋史》卷三百五十五《楊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84-1185頁。

[77] 王純:《宋故碩人王氏墓志銘》,拓片見《輯釋》,第493頁。

[78] 徐度:《卻掃編》卷上,《全宋筆記》第3編第1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頁。

[79] 韓維:《南陽集》卷二十九《富文忠公墓志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于”字,拓片作“格”,當是上石時喪家所改。紙本收入撰者文集,當時便流傳于世。二者相較,更可見韓維撰文時的謹慎心態(tài)及用筆輕重。《宋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致仕韓國公贈太尉謚文忠富公墓銘》拓片見《輯錄》,第241頁。

[80] 《蘇軾文集》卷十八《富鄭公神道碑》,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34—535頁。

[81] 此拓片尚未公布,承鄭嘉勵先生賜示,謹此致謝。

[82] 此拓片尚未公布。2019年6月,筆者至東鄉(xiāng)縣考察,獲悉這確是偽刻。

[83] 鄭曉江、吳定安:《王安石墓葬考辨》,《江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3年第2期。

[84] 《陸九淵集》卷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0版,第232頁。

[85] 陳國仕:《豐州集稿》卷十四,《**稀見史料》第2輯,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頁。

[86] 《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三上,《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864頁。

[87] 拓片見《匯編》,第127頁。

[88] 清光緒三十四年刊本。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txq1627@126.com

編輯:潘夢斯

吉光片裘原神

為慶祝北京師范大學(xué)成立120周年,該校于9月13日起舉辦“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館藏古籍珍本展”。展覽包括“歷史館藏珍本(1902—2007)”與“近年訪獲佳帙(2007—2022)”兩大主題,展出館藏古籍珍品50余件。

北京師范大學(xué)館藏古籍珍本展

作者 | 丁之涵

歷史館藏珍本(1902-2007)

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館藏古籍,聚合舊師大、女師大、輔仁大學(xué)歷史館藏,益以民國時期、建國以后多次受贈、訪購、交換,形成今藏古籍規(guī)模,在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此次展覽,精選歷史館藏珍本近三十種。

宋刻本

古今人論藏書,盡以宋刻為善。宋刻之佳,于文本之正、字紙之美,往往一本而兼有,況其古而稀者為貴。陳展宋刻本二種,一為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兩浙西路轉(zhuǎn)運司刻元明遞修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宋王安石撰。今存宋刻王安石文集,尚有紹興間龍舒郡齋刻《王文公文集》,《**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僅上海博物館藏一部不全。轉(zhuǎn)運司刻本亦僅存數(shù)部,均元明遞修,館藏本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7214號)。卷內(nèi)宋刻避諱謹嚴,刻字端正,歐體而結(jié)體稍扁,呈現(xiàn)兩浙地區(qū)版刻字在當時的一種變化趨勢。

一為宋開慶元年(1259)福州學(xué)官刻元明遞修本《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讀**》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下二十二卷丁集二卷,宋真德秀撰。“乙集下”原無定本,真德秀歿后,由舊日賓客湯漢搜訂成帙。湯漢時任提舉福建茶鹽事,原擬刊于茶鹽司,因郡文學(xué)請,匯各**梓之,是為學(xué)官刻本。此刻完帙,今僅存數(shù)部,皆經(jīng)遞修。檢該本宋刻原版,筆劃呈南宋時期建刻用刀特點,字體在顏、歐之間,而版面舒朗,與建中坊刻不同,此其官刻特色。館藏本鈐“汪士鐘藏”“茶陵譚氏賜書堂珍藏”印,經(jīng)汪士鐘藝蕓書舍、譚鐘麟賜書堂等先后遞藏。

元刻本

元代刻本,坊刻為盛。坊刻之盛,建陽為最。陳展元天歷元年(1328)建安鄭明德宅刻重修本《禮記集說》,元陳澔撰。此書集元代以前各家注疏,以朱熹之說為本,而文字淺近,利于初學(xué)。明初御定《禮記》用澔注;永樂敕修《五經(jīng)大全》,《禮記大全》以之為本,遂列學(xué)官。鄭明德宅本為本書首刻,館藏本經(jīng)補版重修,選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0274號)。鄭明德宅為元代著名建安書坊,此本在版式、字體各方面都呈現(xiàn)較典型的元代福建坊刻特征。館藏本鈐“繆荃孫”“云輪閣”等印,為繆荃孫舊藏。又有“陳立炎”“古書流通處”印。據(jù)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繆荃孫之子祿保曾以家藏書售于上海古書流通處,此本殆在其中。

另一部元坊刻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德星書堂刻《書集傳》,宋蔡沈撰。此書今存宋刻,有國圖藏淳佑呂遇龍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大字本二種。元延祐間,《書集傳》立于官學(xué),元代即屢經(jīng)雕版,德星書堂本之前,已有延祐三年(1316)(佚)、至正五年(1345)明復(fù)齋本等。德星書堂本刻非最早,然據(jù)卷前《重刊明本凡例》,知以宋明州本(佚)為底本。有研究指出,此本蔡沈之子作“蔡杭”不作“蔡抗”等處,與宋本、延祐三年本同,獨有佳處。館藏本鈐“周星詒”“季貺”“云自在龕”“陳立炎”“古書流通處”“懷辛齋”“懷辛主人”“曹家騄”“江都曹氏家騄秘籍”“曹聲范印”“曹聲濤印”“黃裳”“黃裳珍藏善本”等印,并有黃裳題跋(未刊)一則,記此書舊藏經(jīng)歷。

元代官刻,要在地方,尤以各路學(xué)、郡庠刻書,得學(xué)者精校,良工雕版,多有佳刻。

陳展元大德間饒州路儒學(xué)刻《隋書》,為元大德江東建康道所轄九路儒學(xué)刻《十七史》之一,即所謂“大德九路本”,是元代路學(xué)刻本代表,學(xué)林稱善者久之。民國間張元濟主持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隋書》即選此刻。元明迭代,各學(xué)舊版明初多入南監(jiān),正、嘉年間遞有修版。館藏本版心偶見“正德十年”“嘉靖十年刊”字樣,即其標識。卷內(nèi)修版僅十之一二,而元版多存。鈐“曾經(jīng)東山柳蓉邨過眼印”,為書商柳蓉村經(jīng)手本。柳氏創(chuàng)上海博古齋,清末民國間學(xué)者、藏家多與之交。其眼力精到,加鈐本多可寶。展出另一部元大德十年(1306)刻嘉靖遞修本《南史》,行格同前舉《隋書》,版心雖不記刊版地名,亦屬建康道九路本,當時同選為百衲本底本。

兩種九路本外,陳展大德間福州路三山郡庠刻《通志》。據(jù)元劉塤《隱居通議》所載,此書為東宮令下福州路,雕版計萬余。《通志》撰者宋代鄭樵,福建莆田人,此猶鄉(xiāng)邦先賢典籍,奉諭刊行。今存三山郡庠本多有修版,館藏本版心有“成化十年吏部重刊”等標識。鈐“新樂王書”朱文大方印,曾經(jīng)明室宗藩朱載璽庋藏。

陳展元本,尚有元刻明修本《節(jié)孝先生文集》,為此集今存最早刻本,僅北大、北師大、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共三部,均有明代修版,館藏本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7213號)。此書《**古籍善本書目》另著錄有“明嘉靖四十四年劉佑刻本”,繆荃孫舊藏一部,其《藝風堂藏書志》著錄元刻,張元濟《涵芬樓燼余書錄》辨為嘉靖覆宋本。瞿氏鐵琴銅劍樓亦藏一部,卷前手識“明翻宋本”。今二本均在國圖,取勘之,元刻、明翻相肖。按嘉靖時流行翻宋刻,自文本至版式、字體一依舊貌。此本元刻字略帶行書,翻刻亦點畫照舊,較常見者別具一格。

明刻本

古代刻書發(fā)展至明代,如入盛春之園。灼灼齊放,交交爭鳴,明代出版業(yè)的刻書主體、刊本內(nèi)容、雕版技藝、發(fā)行方式等各方面都呈現(xiàn)高度多樣化與成熟化。

陳展明刻本,第一為內(nèi)府刻本兩種:《歷代臣鑒》《歷代君鑒》。前者刻于宣宗元年(1426),后者景泰四年(1453),分別由宣宗、景帝御撰,一選歷代為臣之善可法、惡當戒者傳之,一選歷代賢君之嘉言善行揭明之,惡可警者附末。二《鑒》均大開本,趙體大字寫刻,板式相若,而《君鑒》黑口、板框較粗,墨色亦濃,刻字趙體風格更為鮮明。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明天順六年(1462)岳璿刻本。此書原有元后至元五年(1339)湖州花溪沈伯玉(璜)家塾刻本,或曰趙孟頫親筆上版。天順年間,岳璿知湖州府,獲元本而加翻刻,字劃版式一一照舊,與元本肖,綴《重刊后序》以示區(qū)別。館藏本為繆荃孫舊藏,佚去重刊序,因誤作元本。按天順屬明前期,刻書風格承元代而來,與前舉嘉靖翻刻元本《節(jié)孝先生文集》固自不同。館藏本鈐“柘湖居士”“烏程蔣維基記”“咸豐庚申以后收藏”“張之洞審定舊槧精鈔書籍記”“無競居士”“荃孫”“云輪閣”等印,經(jīng)何良俊、蔣維基、張之洞、繆荃孫遞藏。

《新刊宋學(xué)士夾漈先生六經(jīng)奧論》《六經(jīng)總論》,明成化四年(1468)書林劉氏日新堂刻本,題宋鄭樵撰。此書有“書林劉氏日新堂刊”牌記,卷端題“書林日新劉克常刊行”。“日新堂”又名“日新書堂”,初為元代建陽劉錦文書坊名,其裔世代承業(yè),延綿有明一代。此刻展示建陽坊刻發(fā)展至明中期初年的版刻面貌。

明嘉靖刻本。嘉靖朝歷時四十四年,鑄就明代書業(yè)的黃金時代。大量翻刻舊本,不僅有功于前代典籍的保存與流傳,也對此后版刻字體、風格等各方面深有影響,并與當時學(xué)術(shù)、文化**互為交織。

陳展嘉靖本四種,一為嘉靖十七年(1538)元和(今江蘇蘇州)吳元恭刻《爾雅》。此刻無序跋說明所據(jù)底本,其版式半葉八行十七字,白口單魚尾,歐體刻字,是嘉靖前期吳中地區(qū)仿宋體式。清人阮元《爾雅注疏校勘記》稱此本“仿宋刻”“絕無私意竄改處,為經(jīng)注本之最善者,必本宋刻無疑。”清嘉慶十一年(1806),版本、校勘學(xué)家顧廣圻翻刻此本,為清乾嘉時期翻刻明雕善本之一例。館藏本卷內(nèi)有“瑯園秘笈”“九峰舊廬珍藏書畫之印”“九峰舊廬藏書印”“傅沅叔”“增湘”“藏園”諸印,為王綬珊、傅增湘舊藏。

一為嘉靖三十六年(1557)朱睦?聚樂堂刻《周易集解》。朱睦?(1517—1586),明宗室,萬歷五年舉周藩宗正。藩府刻書為明代獨有,藩王就封,例有賜書;諸王有好學(xué)者,雄于財而閑有暇,于是聘通儒精校,雕刊古籍多佳。朱睦?精經(jīng)學(xué),邃《易》《春秋》,嗜藏書,此書亦其學(xué)有所好而付諸版。

一為嘉靖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544-1545)孔天胤刻《資治通鑒》。孔天胤(1505-1581),汾州人,嘉靖十一年舉進士,授陜西按察司僉事提調(diào)學(xué)校,歷官浙江提學(xué)副使,陜西按察使,陜西、河南布政使等,一生主持刊刻書籍眾多,是嘉靖時期重要的學(xué)者兼官員型出版家。《資治通鑒》為孔天胤浙江提學(xué)副使任上所刊,以其有利士子經(jīng)史治道、擇善多識,可以為鑒。本書為典型的嘉靖時期浙中官刻,底本精良、校理用心,學(xué)者許為《通鑒》善本。此刻國圖存另一部為傅增湘舊藏,有章鈺跋曰:“此刻源出天水,佳處極多。沅叔藏之,足以肩隨百衲宋本、興文元槧。”認為價值不減宋元舊本。

一為嘉靖三十三年(1554)黃氏浮玉山房刻《唐詩二十六家》,明黃貫曾編。嘉靖以來,伴隨翻雕舊槧的風氣,在刊刻技術(shù)、學(xué)術(shù)風尚等影響下,輯纂、選編典籍加以叢刻的出版現(xiàn)象日益普遍,在江南書業(yè)中心的吳中地區(qū)更為顯著。吳縣(今蘇州)黃氏家族為明代吳中文學(xué)世家,刻書亦夥。黃貫曾從兄魯曾、省曾,詩文、學(xué)問稱名當時,與盛行文壇的復(fù)古派諸子均有深交。黃貫曾選唐二十六家詩,于其私人刻坊浮玉山房刻成此書。省曾子姬水為之序,結(jié)合所選詩家持論詩學(xué),別標一幟,實際代表了吳中文學(xué)對宗法唐詩的復(fù)古理論,發(fā)展至嘉靖時期的一種觀點變化。此刻字體已呈現(xiàn)嘉靖中后期方體字的齊整方正,雕繕尤稱精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錄此書,即以館藏本為底本。

套印本。萬歷四十四年,吳興(湖州)閔齊伋首次使用套版印刷法印制出版《春秋左傳》。此后明末三十余載,吳興,隨之以吳中、金陵等地,爭相使用朱墨、三色乃至多色套印,一時蔚然成風。套印本以吳興閔、凌二氏最稱著,還有一點尚有版筑居等十數(shù)家。版筑居坊主傅昌辰石城(今江西贛州)人,設(shè)書肆于金陵,所刻書今少存見,概在天啟、崇禎間。陳展版筑居朱墨套印本《毛詩正變指南圖》,據(jù)《**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孤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1322號)。

展出另一種萬歷間凌濛初刻朱墨套印《琵琶記》,據(jù)寧藩朱權(quán)(臞仙)原本重雕。臞仙精戲曲音律,自著雜劇十數(shù)種,又富藏書,遇罕秘善本,多加刊刻。凌氏翻雕,經(jīng)濛初、延喜叔侄參訂而成,雖已是明末刻本,然形制古樸,其來有自。卷首單面繡像**幅,為名手王文衡繪,鄭圣卿鐫,點畫工致,文采流動,可稱凌本插圖之冠。

插圖本

此次展覽,展出兩種插圖本。一為明刻《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記》,卷前鐫二十圖,每幅半葉,以圓形月光樣式繪劇中情節(jié),視覺上別有觀劇感。此本《**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國圖、中科院文研所與館藏三部,無牌記。吳希賢《所見**古代**戲曲版本圖錄》收錄本有“匯錦堂藏版”牌記,即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著錄“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為金陵刻本,與館藏此版應(yīng)有翻刻關(guān)系。一為插圖本《名山勝概記》,在嘉靖何鏜輯《古今游名山記》基礎(chǔ)上增改成帙。附圖一卷,呈現(xiàn)明清間山川版畫工藝水平的新發(fā)展。

特殊印本

展出泥版印本、鈐印本兩種特殊印本。一為泥版印本《精訂綱鑒廿一史通俗衍義》。我國以雕版技術(shù)傳播文字,約始于公元700年的唐時期,并成為此后一千二百年來書籍印刷之主流。北宋,畢昇發(fā)明泥活字法,繼而又出現(xiàn)木活字、銅活字、磁活字等,至民國鉛字排印,活字印刷始終占據(jù)一席之地。而結(jié)合兩種印刷技藝,使用活字字范制成泥版并加以刷印,可稱為“泥版印刷術(shù)”,其運用世間僅見一例,即乾隆初年由新昌呂撫(1672-1742)所撰,并自制泥版印行的《精訂綱鑒廿一史通俗衍義》二十六卷。“衍義”而外,呂氏又于卷二十五回詳敘自創(chuàng)泥版制法;于書后附《印字物件列后》一篇,記工藝所需用具及用法。則此書不僅為泥版印法的唯一物證,更獨存此種技藝的重要文獻,具有不可取代的文獻、文物價值。一為明邵潛鈐印本《皇明印史》。邵潛(1581—1665),字潛夫,江南通州人,僑居如皋,精字學(xué),工詩文,能篆、隸書,治印取法秦漢而多出新裁,為如皋印派鼻祖。崇禎元年,輯自刻鈐印五百八十四方,“上自開國六王、上公徹侯,以至名臣將相、文學(xué)布衣,各刓一印”,成《皇明印史》四卷梓行。二特殊印本皆罕見,分別登第二、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稿抄校跋本

稿抄本為館藏古籍一大特色。陳展四種,分別體現(xiàn)了稿、抄、校、跋,在刻本之外的文獻、文物價值。

清李兆洛、清沈炳垣、繆荃孫校跋清抄本《國朝名臣事略》。此書據(jù)元元統(tǒng)三年(1335)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刊本抄寫,季振宜、張蓉鏡、郁泰峰、陸心源、繆荃孫、沈燕謀等遞藏,李兆洛、沈炳垣、繆荃孫先后題跋。三跋記此書遞藏源流,兼詳經(jīng)校次第。以影元抄本而匯各家校訂于一編,可謂“減真跡一等”,而別有增益。

清劉喜海稿本《金石苑》。劉喜海(1793—1852),字燕庭,諸城人。嘉慶舉人,累官至浙江布政使。嗜金石,官轍所至,搜集無倦,欲以所得五千余種編成《金石苑》一書,以卷帙太多,終未完稿。館藏稿本,包括《金石苑目錄》《長安獲古編》《洛陽存古錄》及歷代雜碑、造像等。內(nèi)有浮簽校注,加嘉慶時地理學(xué)家徐松“星伯”印。又鈐“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印,為劉承干舊藏。按《金石苑》稿本別一種,經(jīng)況周頤整理,1917年為上海涵芬樓購得,經(jīng)張元濟審校,擬排印出版而未果,今藏國圖。當時張元濟致劉承干書信,有關(guān)于《金石苑》稿借校事宜,曰:“昨又奉手示,并惠假新得之《金石苑》稿十五冊,又抄印《海東金石苑》兩種,計共十冊。……(其中)如《昭陵碑文存佚考略》《洛陽存古錄題名目錄》并《金石苑》雜稿,共計九冊,與敝處新購各稿多有足資考訂者,擬多留一時,詳加披覽”云云,應(yīng)即指館藏此本。張元濟校訂《金石苑》,當時曾“另冊記錄”,已佚。幸二稿尤存,可俟將來。

清傅山批點明刻本《劉向說苑》。傅山(1607-1684),字青竹,改字青主,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明諸生,入清不仕,行醫(yī)為生,與顧炎武等交善。青主善書畫,精金石篆刻,喜研小學(xué)及周秦諸子,批注有《說文解字》《老子》《莊子》《荀子》《淮南子》等籍,館藏《說苑》即其一種。卷內(nèi)手批朱墨二筆,字體飄灑超逸,誠謂墨跡佳賞。檢其內(nèi)容,多撮一段之主要人物、關(guān)鍵詞句、論述要點旁寫標明,還有一點涉及文字釋義、內(nèi)容考訂、事物評論等多方面,缺疑處自注,可見其為學(xué)興趣與態(tài)度,對傅山研究多有意義。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云南麗江府羅春抄本《妙法蓮華經(jīng)》。此品居展中最為精美奪目,經(jīng)折裝,瓷青紙,泥金寫繪。抄者書法勁秀端麗,卷前佛說經(jīng)像、卷后韋馱**像造型生動,筆觸細膩。通書金碧輝煌,觸手若新,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4962號)。

清刻本

本展歷史館藏珍品部分,第三殿以清刻本二種。

一為清康熙三十年(1691)張純修刻《飲水詩詞集》,清納蘭性德撰,馮汝玠跋。納蘭性德(1654-1685年),字容若,號楞枷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容若工詞,長于小令。其詞以真取勝,其人則情摯近乎癡,其交友得以逾**生。納蘭家族原本顯赫,容若三十早亡,未久父明珠遭劾貶,昔日榮光盡散,身后更罹諑謠,惟故友顧貞觀、張純修二人“相顧太息,泣下不可止”,乃裒刻其詩詠,亟亟期以立言不朽亡者。康熙三十年刻《飲水詩詞集》經(jīng)顧貞觀審定,由張純修梓行,為納蘭詩文集首刻,不僅相對后來諸本是“未經(jīng)改字之初刻”,更是納蘭與其**生友人厚誼之凝煉。館藏本鈐“謙牧堂藏書印”,為容若弟愷功舊藏,馮汝玠跋詳述其得書因緣。

一為英斂之舊藏清刻本《板橋集》,清鄭燮撰。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任知縣十二載,罷官歸鄉(xiāng),鬻字畫為生。鄭燮為“揚州八怪”之一,以書畫名世,善吟詠,篆刻亦精。清刻《板橋集》分原刻、翻刻兩大類,原刻又有較初、較后印之別。原刻為鄭燮手書上版,由門人、鏤版能手司徒文膏鐫字,卷首又鋟板橋鈐章多枚。卷內(nèi)字體,鄭氏早年風格之楷書,中年新創(chuàng)之“板橋體”并見。原刻之妙,可謂于攬詠之余,更兼臨池之助。今存《板橋集》原刻之先后印本多有鏟板現(xiàn)象,依次遞增,不外鄭氏自加刪訂,及乾隆以來為避**厄,其后人權(quán)宜之措。館藏于原刻先、后印各具一本,先印本內(nèi),“王國棟”(乾隆四十三年“一柱樓詩案”)“屈翁山”(乾隆三十九年屈大均詩文案)二處字樣皆存,后印本都已鏟去。二本相較,猶見次第。后來翻刻本,多據(jù)原刻之較后印本。然檢“清暉書屋”重刻一流,無“屈均山”字樣,而“王國棟”仍存,其所據(jù)底本或源出二案之間。館藏兩種原刻,先印本已于鄭燮誕辰三百年(1993)之際影印出版,后印者即展出本,《中華再造善本》據(jù)為底本。茲值師大百廿校慶,特舉昔輔仁大學(xué)前身輔仁社創(chuàng)建人英斂之先生舊藏,尤見書圃流芳,雋**散。

近年訪獲佳帙(2007-2022)

在守護歷史館藏古籍的同時,我館也不斷覓訪書林,為館藏續(xù)添佳本。此次選取圖書館近十五年來通過采購、競拍等途徑新獲古籍二十余種,隅舉如下。

唐宋經(jīng)卷

唐中期寫本《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二,陳朝月婆首那譯。黃麻紙,通卷21紙,出甘肅敦煌藏經(jīng)洞,為展中年代最早的展品,2011年購藏。敦煌寫經(jīng)作為我國古代文獻瑰寶,具極高的文物、文獻及書法價值。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藏卷初經(jīng)發(fā)現(xiàn),隨即流散,大量經(jīng)卷遭國外探險家劫掠。直至1910年,清學(xué)部才將劫余文獻運抵回京。敦煌寫經(jīng)存世數(shù)萬件,《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屬稀見品種。據(jù)計,海內(nèi)外不逾三十件。是經(jīng)足本七卷,記載佛應(yīng)缽婆羅天王之問,對大眾說甚深般若及其修習(xí)之法,為佛教重要經(jīng)典,同本異譯僅有唐玄奘譯《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未見有對等梵、藏文本。館藏本抄錄卷二,總長980.1cm。按文化部頒布的《敦煌遺書定級標準》《古籍定級標準》,寫經(jīng)總長達8米可定為一級珍品。采進此件不僅卷長過之,且首尾俱全,書法工致,為不可多得的上品。

兩宋刻《大藏經(jīng)》經(jīng)卷。一為福州東禪等覺禪院刻《崇寧萬壽大藏經(jīng)》本《經(jīng)律異相》(五十卷存卷三十五),梁釋寶唱撰集。《崇寧藏》刻于北宋元豐三年至政和二年(1080—1112),為南方系統(tǒng)漢文《大藏經(jīng)》之首刻。采進《經(jīng)律異相》,存“傍”字卷三十五,首有題記署“崇寧二年(1103)”,即刊刻年份。尾題處印造工匠捺墨記印“福州東禪經(jīng)生□□印造”。經(jīng)本鈐印工名是《崇寧藏》一大特點。經(jīng)卷原裝日本制木盒,鈐“三圣寺”朱文圓章,為日本京都東福寺舊藏。明初,東福寺第五十四世祖剛中玄柔遣**來國求藏,當時得大藏二部,其一舍入東福寺,都鈐此圓章。東福寺藏經(jīng)以南宋《毗盧藏》為主,偶夾《崇寧藏》頗可貴。此卷遠自海外流歸,我館得之,登《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2944號)。

福州開元寺刻《毗盧藏》本《法集要頌經(jīng)》(四卷存卷三),天竺尊者法救集,宋釋天息災(zāi)譯,南宋建炎二年(1128)刻。采進本開卷《法集要頌經(jīng)卷第三》,千字文編號“槐”,**包括“廣說品第二十四”至“相應(yīng)品第二十九”。《法集要頌經(jīng)》為北宋新譯佛典,無敦煌等唐寫本。此本未見國內(nèi)善本書目著錄,為海內(nèi)所存最早傳本。鈐“森氏”,為日本版本學(xué)家森立之印;鈐“田修之印”,有研究認為屬日本明治后期至大正時期藏家印。

《崇寧藏》《毗盧藏》為我國兩宋所刻首、二部南方系統(tǒng)《大藏經(jīng)》,均開雕于福州禪寺,二藏間尚多淵源。今并收二藏經(jīng)卷,為我館一段訪書佳話。

稀見明清文集

《桂坡集?前集》五卷,明左贊撰,明刻本。左贊(?-1489),字時翊,南城人。天順元年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有《桂坡集》傳世。我館采進此本之前,大陸地區(qū)著錄《桂坡集》缺《前集》,僅常熟市博物館存《后集》一部。檢前后兩集,版式、字體一致,內(nèi)容相次,序跋相應(yīng),可合為全帙。《前集》冠何喬新、弘治元年彭韶序。據(jù)二序,《桂坡集》為左贊手自編訂,詩詞、各體文八卷并方外稿,總九卷,實包括今本《前集》五卷、《后集》九卷內(nèi)容,與《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十四卷同。何喬新撰左贊《墓表》,載《桂坡文集》三十卷,《千頃堂書目》及史傳方志多襲之,與今傳本卷帙不合。《桂坡集》在左贊生前應(yīng)未付刊,《后集》王華(1446-1522)跋曰:“盱江左氏《桂坡集》若干卷,……司寇何、彭兩公亟稱之。”“公沒且數(shù)十載,吾兒(王守仁)方掃楚氛兵燹之余,文字獨存,桂坡之喬木如故。……(仲子愷)又特以文序請。”則跋于王守仁平定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南昌叛亂經(jīng)之后,由左氏仲子請序刊行。據(jù)跋可知,王華所見本有何、彭二序,則并見前后兩集。此時應(yīng)已增九卷為十四卷,《前集》統(tǒng)樂府詩賦,《后集》文與方外集。《桂坡集》全帙,著錄僅見日本東京內(nèi)閣文庫、**傅斯年圖書館、**漢學(xué)研究中心藏數(shù)部。

《甌魯詩草偶存》二卷,清費俊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費俊(1656-1723),字鶻峰,歸安人。康熙二十七年武進士。本年武舉,李光地任主考,殿試拔第一,御定第八。任福建建寧鎮(zhèn)總兵,**事起,力疾發(fā)兵詣廈門,尋奉命編輯《兵書》。《碑傳集》《皇清書史》等有傳,稱儒將。《詩草》卷首李光地、胡會恩、黃夢麟、沈涵、陳恂、陳琰、朱星渚序,都翰林名臣,**詠才士,交游可見一斑。該本軟體寫刻,康版典型,墨色清潤宜人。此集罕傳,《**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僅中科院文研所、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二部。

《心齋集字詩》二卷《集杜雁字詩》一卷,清張潮撰,清康熙間詒清堂刻本。張潮(1650–?),字山來,號心齋,歙縣人,試舉業(yè)屢不售,遂閉門撰述,編著《虞初新志》等風行于世。設(shè)“詒清堂”刻坊,刻己著述及《昭代叢書》《檀幾叢書》等。《心齋集字詩》集法帖中字為詩,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帙,査士標、鄧漢儀、洪嘉植、方淇藎等序。洪序曰:“(心齋)年未四十著述滿家,獨于臨池書法不逮古人,以為媿。……一日,因出所集諸帖字,離而合之為詩,凡數(shù)百篇”,可知撰書緣由。《集杜雁字詩》集杜甫詩為雁字詩,據(jù)卷前朱慎序,先已撰有《集杜樂府》《集杜梅花詩》。采進二集于各家書目未見著錄。館藏尚有張潮《心齋聊復(fù)集》,康熙二十一年(1682)詒清堂刻本,亦極罕見,我館與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二部。今復(fù)增此,可謂書緣。

《蘇碧涯遺稿》三種附《碧涯先兄行述》,清蘇正學(xué)等撰,乾隆十三年(1748)蒼葭堂刻本。蘇正學(xué)(1686-1748),字兆卿。碧江人,雍正元年舉人,乾隆九年令石埭,十一年改德慶州學(xué)正。史志稱正學(xué)持己清儉,勤恤百姓;喜育人才,諸生之貧者月給錢米。及卒于任,貧無以斂,賴州人厚助,櫬得歸。《(乾隆)順德縣志》《(光緒)廣州府志》等有傳,所附《碧涯先兄行述》記頗詳。《遺稿》三種,《宦游草》《陵陽別言》《秋浦驪歌》各一卷,刊于蘇正學(xué)卒后同年。《宦游草》裒其平生詩詠;《陵陽》《秋浦》二集,為乾隆十年蘇正學(xué)自埭入覲,贈友僚士紳、父老子弟詩以留別,而邑人爭相賡頌以志去思,各取“陵陽”“秋浦”指代池州,以命其集。該本行格疏朗,刻字刀鋒銳利,別具特色。此集稀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僅廣東文史館藏一本。采進本鈐“京城馬氏聽境齋藏”“馬英杰”印,俟考;鈐“夷陵盧氏平生珍藏”“盧平之鈐”“枀竹閣”等,為湖北藏書家盧平舊藏。

毀禁文獻

有清一代,文網(wǎng)嚴密,毀禁無數(shù)。易代載籍,日益湮滅。至清末稍稍重見,旋復(fù)屢歷兵燹。今得其原本,已謂吉光片裘。

采進《大蔭堂集》不分卷《詠古絕句》一卷,清洪嘉植撰。嘉植字去蕪,順治康熙間歙縣人,以布衣談理學(xué),為名公卿薦舉不就。卷前李澄中序。版心記卷次處缺卷數(shù),所收四十二篇各**頁碼,為正式梓行前試印行本。洪氏著作因受乾隆朝“一柱樓詩案”牽連,列入毀**目(前舉張潮《心齋聊復(fù)集》亦是)。今存洪集,采進刻本之外有清抄本《大蔭堂集》(國圖藏。國圖另藏一種《洪去蕪文集》,篇目及文字近似),與刻本無重見篇目。抄本卷內(nèi)洪嘉植字氏處俱涂墨丁,亦未見違礙字句,可知后出。而刻本內(nèi)悖逆言辭歷歷在爾,宜**厄幸存舊本。鈐“忠州李芋仙隨身書卷”,清李士棻舊藏。

《阮太沖集》一卷,明阮漢聞撰,南明周亮工遙連堂刻本。阮漢聞(約1572-1641),字太沖,尉氏人,明末諸生,霜**高識名重一時。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陷尉氏,漢聞不忍棄城,被擒,罵賊**。周亮工刻阮集并序之,述其行事,彰其氣節(jié),茲不贅述。明末清初之時,表彰人物,保存文獻,亮工最其著者,曾刻秦京、王王屋(厈)、張林宗(民表)及本集為“天中四君子集”。《阮太沖集》及漢聞《更臺集》以“詩文內(nèi)俱有悖犯之語”,乾隆時列毀**。此集《**古籍善本書目》未收,久以為亡,我館有幸拍獲。鈐“劉乾披沙所柬之金”印。

稿抄校跋本

采進稿本《二硯窩集》不分卷,清鄭勛撰。鄭勛(1763-1826),字書常,號簡香,鄞縣人。勛六世祖溱與黃宗羲(南雷)同出劉宗周之門,交誼深厚;五世祖梁,黃宗羲入室**;曾祖性,南雷再傳,承父遺志構(gòu)閣祭奉鄭溱、黃宗羲二先輩,名“二老閣”,庋黃宗羲藏書遺著與世代家藏,時與范氏天一閣齊名。鄭勛幼孤,長而從同里蔣學(xué)鏞受《毛詩》《春秋》,得南雷學(xué)派嫡傳。后受知大興朱珪,補**員,舉孝廉。乾隆六十年,阮元調(diào)浙江學(xué)政,謝啟昆遷浙藩,召學(xué)者與修《史籍考》。勛以樸學(xué)應(yīng),協(xié)編《竹垞小志》等。乾、嘉以來,二老閣藏書屢經(jīng)流散,鄭勛乃著力收拾,辟二硯窩以庋藏,并刻行鄉(xiāng)邦先賢文獻多種。鄭勛著述,據(jù)徐時棟作《墓碣》及地方藝文志等,有《鄭氏征獻錄》《梨洲年譜》《二硯窩詩存》《文集》《二硯窩讀書隨筆》《簡香日錄》等,多未刊行。二硯窩于嘉、道年間披火,舊藏新著多所湮滅。今存嘉慶間刻《二硯窩文稿》二卷,亦極罕傳。還有一點稿本數(shù)種,零星散于天一閣博物館等處。本館采進為文集稿,包括考論文、讀**、序跋文、紀傳文、壽祭文等,末綴吳錫麟《鄭簡香征士五十壽序》,前冠道光四年周匡一序,為勛晚年請序。全稿抄謄清晰整潔,《書梨洲黃子年譜后》等數(shù)篇略有圈畫改易,大體近于定稿。

稿本《花源村詩屋吟草》,清劉灝撰,楊守敬等跋。劉灝其人及文罕傳,檢民國五修本《青山里劉氏宗譜》,劉灝(1824-1865),譜名騭,原名灝,字閏生,一字粹甫,號小岑。劉灝屬青山里劉氏東二分,始祖澄源世居梁溪,始遷祖豐,明弘治、正德間徙居常州城北花源村。豐有子三,長江、仲潮,后皆卜居青山里,即東大、東二分,三子清留居花源村,為東三分,則劉灝舉始遷地“花源村”命其集。劉灝所在東二分與陽湖趙翼(字云崧,號甌北)家族世姻。檢《劉氏宗譜》,灝四世伯祖鳴鶴長女為趙翼原配,曾祖芳(字可型,號蓉湖)、曾從祖欽(字敬輿,號謙齋)等與翼交善,詩文往來見存《甌北集》。灝父遵燮娶趙翼女孫、翼第六子廷俊(字苕生,號海珊)之女,年三十一歿,即灝母。灝任湖南候補通判,護解貴州軍餉,遇賊接仗,積勞病,計軍功,后以勞卒。工繪事,喜吟詠,有《花源村詩屋吟草》四卷(未見),《玉葳蕤室剩草》一卷(同治十一年刻本,南圖藏),《(光緒)武進陽湖縣志》有傳。

采進稿本《吟草》不分卷,錄古今體詩三百余首,卷內(nèi)朱墨圈點、修改、挖補極多,書眉行間著批語,出作者及他人者并有之,夾浮簽數(shù)十紙。稿首末存親友題跋多則及楊守敬跋。書衣自識:“廿年所作,今閱之,絕少愜意之語。雖不無佳什,亦多倚附之詞。嗣后如有所為,當以此作前車之鑒。”則《吟草》為早年舊作集。取校《玉葳蕤室剩草》,與本集重見者四十余首,間有異文,應(yīng)據(jù)《吟草》刪存續(xù)作而成。

清末謄清稿本《陜西**調(diào)查局法制科第一股第一次報告書》,饒智元撰。清末推行新政,清**在全國范圍內(nèi)全面開展法制習(xí)慣調(diào)查活動,為編訂、審核新法律提供符合國情的參考與借鑒。光緒三十三年始,設(shè)各省**調(diào)查局推行此事,繼而產(chǎn)生法律習(xí)慣相關(guān)的大量珍貴一手資料,惜多散佚。采進本為當時報告之一種,由時任**編查館諮議員、陜西**調(diào)查局總辦饒智元撰輯,分民情、風俗、紳士辦事習(xí)慣、民事習(xí)慣、商事習(xí)慣、訴訟習(xí)慣等六類相從,小楷精寫謄清,偶附浮簽區(qū)別小類、標識謄錄情況。該《報告書》尚有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可取勘之。

清初抄本《梅花衲》,宋李龏撰。此本影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南宋群賢小集》本抄,明季以來諸家遞藏印記累累。鈐“京兆郡圖書印”“陸廷燦印”“棣華書屋”“幔亭”“平原陸氏藏書印”“吳興姚氏邃雅堂鑒藏書畫圖籍之印”“彥侍曾觀”“古照軒藏本”“枕經(jīng)堂藏”“常熟翁玉甫珍賞”“吳郡曹大鐵”“曹大鐵考藏印”,經(jīng)陸廷燦、姚文田、姚覲元、顧大昌、方碩、翁同爵等名家遞藏經(jīng)眼,末歸吳郡曹大鐵氏。清洗桐齋抄本《栲栳山人詩集》三卷,元岑安卿撰,劉蒼潤跋。此集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岑氏后裔刻本,以原本年代久遠,多失舊貌。劉氏考此本源出舊抄,校注刻本佳處于書眉,添錄考補所得于卷末,使全書益加精善。此二抄,各得抄本賞鑒、考訂之妙。

明清刊本及其版畫

《新鐫出像東西晉演義》十二卷五十回,明楊爾曾撰,映旭齋藏板,步月樓發(fā)兌。該本卷首冠五十葉版畫,每葉雙幅大圖,每幅配題圖小字一句。對應(yīng)**分回,每回二幅,共百圖,版畫精美,頗具規(guī)模。相似版畫,又見于楊爾曾所撰另一部**《新鐫批評出像韓湘子》,天啟三年(1623)武林人文聚刻本。卷前版畫,首葉鐫韓湘子圖附像贊,次大圖十五葉三十幅,各標小題,形制與映旭齋本《東西晉演義》同,而數(shù)較少。《韓湘子》又有金陵九如堂刻本(行格同映旭齋本《東西晉演義》),據(jù)版畫及“玄”字部分避諱等,應(yīng)據(jù)人文聚本翻刻,康熙時重修。映旭齋本《東西晉演義》尚有國圖、上圖、首圖、東北師大等藏本,多失牌記,依卷端所題“武林夷白堂主人重修、泰和堂主人參訂”稱“武林版”,認為楊爾曾撰成后本地刻行。按映旭齋、步月樓為明末清初兩家關(guān)系密切的書坊,二者同見于版權(quán)頁,尚有《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新刻全像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等。前者原版為吳勉學(xué)刻,轉(zhuǎn)歸金陵蘊古堂、映旭齋;后者翻萬歷三山道人繡梓本。三山道人,學(xué)者多考為金陵三山街書坊主。又如萬歷間繡谷吳繼宗刻《劉河間傷寒三書》,金陵刻本,后亦歸映旭齋藏版。統(tǒng)觀翻、刻各書,推測映旭齋、步月樓為金陵書坊,而此刻宜非杭本,卷內(nèi)刻字、版畫,歸屬可待商榷。

清刻藏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般若八千頌》系《般若經(jīng)波羅蜜經(jīng)》之略本,計三十二章、二十四卷,共八千偈(頌)而得名。藏文經(jīng)為公元八世紀時,印度學(xué)者釋迦色那、加納悉地和**譯師達碼答希拉等譯。《般若八千頌》為大乘佛教基礎(chǔ)理論,是研究佛教產(chǎn)生、發(fā)展和釋迦牟尼思想學(xué)說的第一難得史料,般若系佛典在藏區(qū)最為流行之一種。采進本原分上下部兩夾,存上部一夾。紙質(zhì)厚實,品相上佳,封面黃綾裱夾板。藏文刻板,雕印精工,字跡清晰。多版畫,卷前冠滿版插圖;卷內(nèi)有對稱插圖,如卷首葉兩端均鐫佛像;又有版面兩端、**各鐫大幅佛像者;隨文插圖,插圖與文字比例協(xié)調(diào)。各插圖構(gòu)思巧妙,版面無論字畫,俱顯莊重威嚴,是清代藏文刊本、佛典版畫之佳品。

以上近年采進古籍,選取部分展品略作介紹。還有一點尚有元刻零卷《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明嘉靖三十年(1551)宋陽山刻本《明醫(yī)雜著》、明萬歷刻本《混元弘陽飄高祖臨凡經(jīng)》、清康熙刻本《白國因由》、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黃海紀游》《梅花百詠》、清同治三年(1864)夢幻居刻《夢幻居畫學(xué)簡明》等,都非易見,乃我館十數(shù)載有心經(jīng)營,加意蒐購所致。

(文章來源:北京師范大學(xué)古籍部)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文章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所有|轉(zhuǎn)發(fā)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董京塵 謝琰

責任編輯:陳思雨

我知道你在看~

吉光片裘原神(吉光片裘出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吉光片裘原神(吉光片裘出處)、吉光片裘原神(吉光片裘出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

原神吱吱(原神吱吱楠楠龍龍什么意思)

avid原神(avid原神譜)

好了,以上就是原神這款游戲的攻略如原神陣容如何搭配、原神深淵怎么過、原神地圖搜集攻略,希望大家在原神中暢享提瓦特大陸吧,原神啟動!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hello,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30904553638.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张北县| 错那县| 石林| 耒阳市| 扎鲁特旗| 泗阳县| 尼勒克县| 肥城市| 江达县| 灵武市| 赞皇县| 诸暨市| 平乡县| 漯河市| 英山县| 孝感市| 弥勒县| 闸北区| 平遥县| 红原县| 吴川市| 财经| 仲巴县| 榆社县| 浦县| 温泉县| 永吉县| 盱眙县| 合江县| 澳门| 西安市| 五峰| 轮台县| 盐池县| 镇宁| 曲阜市| 菏泽市| 志丹县| 姜堰市|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