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網官網周六周日也可以上傳資料,只要是在官方允許上傳相關資料的時間段內即可,超出截止日就不能上傳了。
一、電話查詢:撥打社保局服務電話12333查詢。
二、社保中心查詢:可以咨詢當地的醫保部門或單位社保辦理人員;
三、網上查詢:
1、搜索社保所在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
2、進入官網后點擊導航欄的“網上辦事”;
3、進入網上辦事后,找到“便民查詢”,點擊下拉菜單,找到“個人社保賬戶查詢”,并點擊;
4、進入查詢頁面,輸入身份證號碼和電腦號,即可出來社保余額。中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
1.打開社保官網,點擊個人登錄。
2.輸入個人賬號、密碼、驗證碼,點擊個人登錄,賬號通常是自己的身份證號。
?
3.頁面彈出賬號信息,點擊個人辦理業務。
?
4.頁面跳轉,就登錄社保系統成功了。
社保密碼忘記了,如果始終使用的是初始密碼,問一下當地12333人社熱線,即可知道原始密碼,登錄即可。
如果社保密碼不是原始密碼,是自己后來改過的,可以到社保窗口人口申請密碼重置。也可以登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官網,點擊忘記密碼,找回密碼,用捆綁的手機號或郵箱確認身份,重置密碼。
中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 址: www.mohrss.gov.cn/
地 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中街12號
郵 編:100716
1、中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是統籌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管理和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國家權力機構。
2、2018年3月,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軍官轉業安置職責整合,組建中華****退役軍人事務部;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整合,組建中華****國家醫療保障局。
]]>搜索登陸當地“人力資源社會勞動保障局”官方網站,點項擊個人查詢、輸入身份證號碼、社??艽a,點開登陸,就是你的基本信息,逐項查詢即可。
這樣的繳費信息一般是社?;鸸芾砭志W站上查詢的。先注冊再查詢。但是信息不一定會及時更新,**部門的效率就這樣啊,不過只要你每個月有扣款那么你的繳費記錄會有,這點不用擔心。
查詢步驟 :
打開http://www.chsi.com.cn ,**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
1.點擊“學籍學歷查詢”。
2.點擊“零散查詢”,然后在新頁面中填寫“證書編號”,“姓名”,“查詢碼”,“驗證碼”。查詢碼需要付費獲得,查詢一個學歷證書需要花費2元錢??梢赃x擇網上支付或手機短信獲取。
3.點擊“查詢”,就可以看到查詢證書的結果啦。
進入大連人力資源網,下拉至頁面中間,找到社會保險個人權益,在登錄窗口輸入手機號碼,社保個人編號,密碼,登錄,點擊個人辦事,點擊社會保險綜合查詢!
中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http://www.mohrss.gov.cn/
]]>近些年來,報考一級建造師的人越來越多,很多準備報名一級建造師的朋友們會問了,考一級建造師有什么用處?到底值不值得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1、薪資待遇好
許多考一級建造師證書的考生,大都是因為有了一級建造師證書可以擔任項目項目經理,項目經理的年薪一般是40-50萬。如果是剛入行不久,還沒有能力擔任項目經理的一級建造師月薪也能達到10000-20000。
2、升職加薪的關鍵
如果能順利通過一級建造師考試,就有機會升值,帶動薪水的上漲。首先,當你擁有一建證書這塊敲門磚,求職的時候就有資本跟用人單位談待遇、談職位;另外,一級建造師證書是獲得中級職稱的關鍵,升職加薪的優先條件。
3、可享積分落戶
有一級建造師證書的人員,可以享受積分落戶加分的福利項目,幫助輕輕松松拿到城市居住綠卡。還可申請個稅專項附加扣除。
4、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考到注冊一級建造師是自我價值的一次提升,也能讓自己更值錢!考取一級建造師證書是當項目經理的前提,我國的建造師是指從事建設工程項目總承包和施工管理關鍵崗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現在從事工程施工、在建筑單位工作的人員,想要在公司企業內部增加自身競爭力,想往項目經理發展,建造師證件是必要前提。
5、就業前景一片光明,而且會越來越好
一級建造師是一種建筑類職業資格考試,是上崗從業必備證書,建造師不僅要有理論水平,也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較強組織能力的復合型人員。一級建造師有著廣闊的發展方向和豐厚的收入回報。建造師注冊受聘后,可以以建造師的名義擔任建設工程項目施工的項目經理,從事其他施工活動的管理。目前,建造師行業人才緊缺??既∫患壗ㄔ鞄熧Y格證書,可以在建筑行業找到理想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級建造師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國家一級建造師資格證時一種憑證,擁有這個證書就可以擔任大型工程項目經理。
一建證書是擔任項目經理的必要條件,剛性需求增加,市場缺口加大。同時國家規定,一個一級建造師只能接受一個單位的聘請,所以市場需求存在嚴重缺口。隨著我國工程項目相關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建筑市場的快速發展,社會各行業如從國企到建筑安裝企業、房地產公司等對建造師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市場缺口大,眾多從事建設工程領域的公司,紛紛以高薪酬,高福利爭奪擁有一級建造師證書的高級人才,生活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一級建造師是建設工程行業的一種執業資格,主要頒發給從事建設工程項目總承包和施工管理關鍵崗位的人員。它的執業資格考試設4個科目,實行全國統一命題、統一大綱、統一組織的考試制度,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城鄉和住房建設部共同組織實施,每年舉行一次考試,注冊有效期一般為3年?!军c擊看看我是否符合建造師報考要求】
想要了解一級建造師的更多詳情,推薦咨詢中安建培,中安建培是一家專注于建筑工程領域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培訓和企業建工人才培養的創新型互聯網教育服務機構。其產品體系主要分為課程設置、獨家教輔、增值服務三部分,同時結合不同學員狀況針對性分為四大班型,細化為三個階段,保證授課效果。此外,輔以十類助學教輔和**服務保障,全方位保障學員學習體驗和效果。【在線咨詢證書報考相關信息】
含金量1:升值
考到注冊一級建造師是自我價值的一次提升,考到一建讓自己更值錢!
含金量2:加薪
一級建造師的年薪至少都在12萬到20萬之間,如果你沒拿到可以選擇跳槽了!
含金量3:升職
考到一建本身就是層次的逾越,更是升遷的前提。
含金量4:可結交更高層次的朋友圈
考到一建可認識到更多建工界的朋友,甚至還可以認識多個行業的專家和領導!
含金量5:成為孩子的驕傲和榜樣
考上一建也會讓家人朋友因為你有這方面的資格感到自豪,因為你說話也更有底氣!
一級建造師行業相關人士透露,隨著國家各部門對建筑行業的重視,未來注冊一級建造師證書收益及市場行情將會逐漸得到提升。
好啦問題回答完畢,備考一級建造師考試推薦用上學吧一級建造師題庫。最后,預祝大家一級建造師考試順利!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高。一級建造師考試是由住建部與人社部共同組織的執業資格考試,是針對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的執業資格考試,該證書是擔任大型項目經理的前提條件。
建造師分為一級建造師和二級建造師。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統一組織的考試制度,由人事部、建設部共同組織實施,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考試;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實行全國統一大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命題并組織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分為綜合知識與能力和專業知識與能力兩部分。報考人員要符合有關文件規定的相應條件。一級、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合格人員,分別獲得《中華****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書》、《中華****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書》。
一級建造師證書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現在國家要求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2022年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如下:
1、年度不超過36000元的稅率為:3%? ?速算扣除數:0;
2、超過36000-144000元的部分稅率為:10%? ?速算扣除數:2520;
3、超過144000-30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0%? ?速算扣除數:16920;
4、超過300000-42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5%? ? 速算扣除數:31920;
5、超過420000-66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0%? ? ?速算扣除數:52920;
6、超過660000-96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5%? ? ?速算扣除數:85920;
7、超過960000元的稅率為:45%? ?速算扣除數:181920。
《中華****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2019年新修改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后,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在不同文件中幾經附列,不同情況下計算適用不同的稅率表,經常有客戶咨詢適用哪個稅率表的問題,以下筆者從來源到適用范圍做一全面總結,并就每一項目簡單舉例說明計算過程。
一、預扣預繳稅率表
來源:國家**關于發布《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的公告
國家**公告2018年第61號附件
計算公式: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適用范圍及舉例:
適用于居民(包括無住所居民,下同)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單位預扣預繳時按累計預扣法計算代扣的個人所得稅,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余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余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納稅年度終了后余額仍為負值時,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舉例1:
居民趙某2019年每月從任職單位取得工資10000元,可以扣除的專項扣除,即個人繳納的保險公積金為2500元,專項附加扣除為1500元,單位按累計預扣法計算如下:
1月:【10000-(5000+2500+1500)】*3%=(10000-9000)*3%=30元
2月:【10000*2-(5000+2500+1500)*2】*3%-30=30元
3月:【10000*3-(5000+2500+1500)*3】*3%-30-30=30元
以此類推,3-12月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未均超過36000元,預扣率均為3%,速算扣除數均為0,納稅均為30元,全年共預扣預繳稅額為30*12=360元。
注意:如果工資變為2萬元,保險公積金個人月繳納5000元,其他扣除不變的情況下,在5月時,稅率會有變化:
1月:【20000-(5000+5000+1500)】*3%=8500*3%=255元
2月:【20000*2-(5000+5000+1500)*2】*3%-255=255元
3月:【20000*3-(5000+5000+1500)*3】*3%-255-255=255元
4月:【20000*4-(5000+5000+1500)*4】*3%-255-255-255=255元
5月:【20000*5-(5000+5000+1500)*5】*10%-2520-255*4=710元
6月:【20000*6-(5000+5000+1500)*6】*10%-2520-255*4-710=850元
同理,7-12月的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均未超過144000元,仍是10%的預扣率,每月均預扣預繳稅額850元,全年共預繳稅額:255*4+710+850*7=7680元。
個人所得稅比例預扣率:20%
來源:國家**關于發布《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的公告
國家**公告2018年第61號附件
計算公式:
勞務報酬所得:預扣預繳應納稅額=收入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
收入額=收入-費用
費用:收入4000元以下減800,4000元以上減20%
稿酬所得:預扣預繳應納稅額=收入額*20%的比例預扣率
收入額=(收入-費用)*70%
費用:收入4000元以下減800,4000元以上減20%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預扣預繳應納稅額=收入額*20%的比例預扣率
收入額=收入-費用
費用:收入4000元以下減800,4000元以上減20%
適用范圍及舉例:
《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適用居民個人勞務報酬所得預扣預繳。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預扣預繳稅款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預扣預繳稅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舉例2:
居民趙某2019年作**,4月取得勞務報酬2000元,8月取得8000元,10月取得稿酬所得5000元,12月取得專利使用權所得20000元,計算如下:
4月:支付勞務報酬單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2000-800)*20%=240元
8月:支付勞務報酬單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8000*(1-20%)*20%=1280元
10月:支付稿酬單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5000*(1-20%)*70%*20%=560元
12月:支付專利使用費單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20000*(1-20%)*20%=3200
二、綜合所得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來源:《個人所得稅法》附錄一
(注1: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條的規定,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
注2:非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換算后計算應納稅額。)
來源:無文件有此附件,其實與《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一樣。
計算公式:
全年應納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全年綜合所得收入額-6萬-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適用范圍及舉例:
1.適用于居民(包括無住所居民,下同)個人取得綜合所得,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以及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華****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舉例3:
例1中居民趙某2019年從任職單位取得工資共120000元,**取得勞務報酬所得10000元,稿酬所得5000元,專利使用費20000元,可以扣除的專項扣除,即社會保險及公積金為30000元,專項附加扣除為18000萬元,計算以上四項所得2019年度應納個人所得稅為:
應納稅所得為:(120000+10000*80%+5000*56%+20000*80%)-60000-30000-18000=38800元
應納稅額為:38800*10%-2520=1360元
2020年6月趙某進行2019年度匯算清繳:
2019年已預繳稅款合計:30*12+240+1280+560+3200=5640元
2019年度應退稅:5640-1360=4280元
2.適用于在2021年12月31日前,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企業負責人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如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繳納稅款;
計算方法同上例,在取得全年一次性資金的當月并入工資薪金所得按累計預扣法計算繳納預扣稅款,次年并入綜合所得匯算清繳。
舉例4:
假設例1中居民趙某2月取得上年年終獎2萬元,需要并入2月收入預扣預繳稅款,其他收入及條件不變。
1月預扣預繳稅款計算:
【10000-(5000+2500+1500)】*3%=(10000-9000)*3%=30元
2月預扣預繳稅款計算:
【(10000*2+20000)-(5000+2500+1500)*2】*3%=660元。
3月預扣預繳稅款計算:
【10000*3+20000-(5000+2500+1500)*3】*3%-30-660=0元
注:不能退稅,只能等到匯算清繳時退稅。
4月預扣預繳稅款計算:
【10000*4+20000-(5000+2500+1500)*4】*3%-30-660-0=30元
5月預扣預繳稅款計算:
【10000*5+20000-(5000+2500+1500)*5】*3%-30-660-0-30=30元
以此類推,余下7個月每月扣繳稅款30元。
2020年3-6月趙某進行匯算清繳: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20000+20000+10000+5000+20000)-60000-30000-18000=67000元
應納稅額為:67000*10%-2520=4180元
2019年已預繳稅款合計:(30*10+660+0)+240+1280+560+3200=6240元
2019年應退稅:6240-4180=2060元
三、股權激勵、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傭金、個人領取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按年以及特殊原因領取的、解除勞動關系、提前退休、內部退養的一次性補償收入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即:上述二中的年稅率表。
適用范圍及舉例:
1、居民個人取得股票期權、股票增值權、限制性股票、股權獎勵等股權激勵規定的相關條件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全額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一個納稅年度內取得兩次以上(含兩次)股權激勵的,應合并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股權激勵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根據《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01號)第四條第(一)項規定,個人從任職受雇企業以低于公平市場價格取得股票(權)的,凡不符合遞延納稅條件,應在獲得股票(權)時,對實際出資額低于公平市場價格的差額,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參照《** 國家**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5〕35號)有關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舉例5:
錢某2019年5月從任職單位以10元的價格購買本單位股票10000股,股票市場價格15元,不符合遞延納稅條件, 5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為:
10000*(15-10)*10%-2520=2480元
2019年10月再次以12元的價格購買本單位股票20000股,股票市場價格18元,不符合遞延納稅條件, 9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為:
[10000*(15-10)+20000*(18-12)]*20%-16920-2480=14600元。
2、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取得的傭金收入,屬于勞務報酬所得,以不含增值稅的收入減除20%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收入額減去展業成本以及附加稅費后,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展業成本按照收入額的25%計算。
扣繳義務人向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支付傭金收入時,應按照《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國家**公告2018年第61號)規定的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
舉例6:
居民孫某**做A保險公司營銷員,2019年1月取得不含稅傭金收入20000元。其個人在任職單位每月取得工資收入5000元,繳納三險一金共計1200元,符合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共計3000元,假設年度內每個月三險一金與專項附加扣除金額不變。
根據總局12366納服平臺發布的《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及過渡期政策納稅人常見疑問30答》的政策答復,計稅時,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取得的傭金收入,以不含增值稅的收入減除20%的費用后的余額,再減去展業成本以及附加稅費后,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其中,展業成本按照不含增值稅的傭金收入減除20%費用后余額的25%計算。
日常預扣預繳時,綜合考慮新舊稅制銜接,為最大程度減輕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稅收負擔,依照稅法規定,對其取得的傭金收入,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繳稅款。具體計算時,以該納稅人截至當期在單位從業月份的累計收入減除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其他扣除后的余額,比照工資、薪金所得預扣率表計算當期應預扣預繳稅額。專項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在預扣預繳環節暫不扣除,待年度終了后匯算清繳申報時辦理。主要考慮是,一方面,依據個人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規定,個人取得的勞務報酬,應當在匯算清繳時辦理專項附加扣除;另一方面,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多為自己繳付“三險一金”,支付傭金單位較難掌握這些情況并為其辦理扣除;同時,部分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還有任職受雇單位,由支付傭金單位辦理可能出現重復扣除。
A保險公司1月份為孫某進行扣繳申報時,可扣除的包括20%費用、展業成本以及基本費用減除5000元,三險一金1200元和專項附加扣除3000元,在預扣預繳環節暫不扣除。
(1)傭金收入額=20000×(1-20%)=16000元
(2)展業成本=16000×25%=4000元
(3)應納稅所得額=16000-5000-4000=7000元
(4)應納稅額=7000×3%=210元
假設孫某2019年度內每月均從A保險公司取得不含稅傭金收入20000元,全年共取得不含稅傭金收入240000元。
(1)全年從A公司取得收入額=20000×12×(1-20%)=192000元
(2)展業成本=192000×25%=48000元
(3)應納稅所得額=192000-60000-48000=84000元
(4)A保險公司全年預扣預繳稅額=84000×10%-2520=5880元
2020年4月,孫某進行匯算清繳。
按照《30答》的政策答復,孫某可以在年度匯算清繳時,扣除其自行繳納的三險一金以及專項附加扣除,任職單位每月工資5000元,任職單位每月預扣預繳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為0。
(1)綜合所得收入額=192000+5000*12=252000元
(2)展業成本=192000×25%=48000元
(3)專項扣除(三險一金)=1200×12=14400元
(4)專項附加扣除=3000×12=36000元
(5)全年應納稅所得額=252000-48000-14400-36000-60000=93600元
(6)全年應納稅額=93600×10%-2520=6840元
(7)全年已繳稅額=5880+0=5880
(8)匯算清繳應補稅=6840-5880=960元
3、個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領取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符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關于企業年金 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103號)規定的,不并入綜合所得,全額單獨計算應納稅款。按年領取的,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個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領取的年金個人賬戶資金,或個人**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繼承人一次性領取的年金個人賬戶余額,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舉例7:
居民納稅人李某于2018年退休。2019年12月,一次領取全年的企業年金12000元,職業年金48000元,其當月退休工資4500元,假設李某的企業年金在單位繳付過程中未納稅,其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
當月退休工資4500元免稅。
按年領取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計算納稅:
企業年金:12000*3%=360元
職業年金:48000*10%-2520=2280元
4、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3倍數額的部分,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舉例8:
周某2019年5月與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260000元,當地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6184元,周某已經在該公司工作10年。則周某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計算應納稅所得額=260000-6184*12*3=260000-222624=37376
應納稅額=37376*10%-2520=1217.60元
5、個人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應按照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實際年度數平均分攤,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一次性補貼收入÷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費用扣除標準〕×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
舉例9:
2019年5月吳某還有2年至法定離退休年齡,辦理提前退休手續后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200000元,計算吳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確定適用稅率:200000/2-60000=40000元,適用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2520,注意,這里的分攤后找稅率,按文件所給的公式是需要扣除費用扣除標準的,這個費用扣除標準,在個人所得稅法上明確為年60000元。
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200000/2-60000)×10%-2520】*2=2960元。
四、全年一次性獎金、個人領取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按月(季)以及特殊原因外領取的、單位低價向職工售房、內部退養取得的一次性補償適用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
來源:** **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附件
適用范圍及舉例:
1、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企業負責人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舉例10:
如前例4,趙某2019年2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資金2萬元選擇單獨計稅,計算如下:
確定適用稅率:20000/12=1666.67元,適用3%稅率。
應納稅額:20000*3%=600元。
對趙某而言,2019年綜合所得全年納稅2180,加上單獨計算的年終獎納稅600元,共納稅2780元,而并入綜合所得全年納稅4180元,相差的4180-2780=1400元,是因為20000元年終獎并入綜合所得提升了適用稅率為10%導致的(20000*(10%-3%)=1400元),因此單獨計稅是合適的,可以適用低稅率。
2、個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領取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符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關于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103號)規定的,不并入綜合所得,全額單獨計算應納稅款。其中按月領取的,適用月度稅率表計算納稅;按季領取的,平均分攤計入各月,按每月領取額適用月度稅率表計算納稅。
個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領取的年金個人賬戶資金,或個人**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繼承人一次性領取的年金個人賬戶余額,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對個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領取年金個人賬戶資金或余額的,適用月度稅率表計算納稅。
舉例11:
假設上文中舉例7,2019年4月份,李某自某保險公司處取得2019年第一季度企業年金3000元,職業年金12000元,當月退休工資4500元,假設李某的企業年金在單位繳付過程中未納稅,則李某4月份收入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當月退休工資4500元免稅。
3000元企業年金及12000元職業年金按照財稅〔2013〕103號規定,分攤為三個月的收入,不扣除標準扣除費用,全額按照稅率計征稅款,則領取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應納的稅款為:
企業年金:3000÷3(分攤月份數)×3%×3(分攤月份數)=90元;
職業年金:(12000÷3(分攤月份數)×10%-210)×3(分攤月份數)=570元。
全年應納稅額與舉例7中一致:
企業年金:90*4=360元
職業年金:570*4=2280元
這里注意一個問題,如果不是因出境定居、個人**亡繼承的原因而一次性領取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會適用月度稅率表,而不是年稅率表,這樣因為級距的提高,適用稅率也會提高而承擔一大筆額外的稅款。
3、單位按低于購置或建造**格出售住房給職工,職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價部分,符合《** 國家**關于單位低價向職工售房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13號)第二條規定的,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差價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職工實際支付的購房價款低于該房屋的購置或建造**格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財稅〔2007〕13號規定:
一、根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有關規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以下簡稱單位)在住房制度改革期間,按照所在地縣級以上****規定的房改**格向職工出售公有住房,職工因支付的房改**格低于房屋建造**格或市場價格而取得的差價收益,免征個人所得稅。
二、除本通知第一條規定情形外,根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單位按低于購置或建造**格出售住房給職工,職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價部分,屬于個人所得稅應稅所得,應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前款所稱差價部分,是指職工實際支付的購房價款低于該房屋的購置或建造**格的差額。
舉例12:
鄭某2019年7月以200萬的價格購入本單位建造的住房(非按照所在地縣級以上****規定的房改**格向職工出售的公有住房),建造成本180萬,鄭某應納個人所得稅:
確定適用稅率:(2000000-1800000)/12=16666.67元,適用20%稅率,速算扣除數為1410
應納稅額:200000*20%-1410=38590元
4、個人辦理內部退養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按照《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58號)規定計算納稅:
實行內部退養的個人在其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工資、薪金,不屬于離退休工資,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個人在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一次性收人,應按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的所屬月份進行平均,并與領取當月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后減除當月費用扣除標準,以余額為基數確定適用稅率,再將當月工資、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人,減去費用扣除標準,按適用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
舉例13:
2019年2月份,王某在任職單位辦理了內部退養手續,領取一次性補貼收入180000元,退養工資5000元,其離法定退休年齡還有2年半(30個月)。計算個人所得稅:
確定適用稅率:(180000÷30+5000)-5000=6000元,按照新稅法換算的月度稅率表確定,其適用稅率為10%,速算扣除數為210。
計算應納稅額=〔(180000+5000)-5000〕×10%-210=18000-210=17790元。
王某在2019年1月份及3月份-12月份,王某每月取得的退養工資仍采用累計預扣法進行預扣預繳,這樣采用累計預扣法實際扣除了11個月的基本減除費用,但由于領取內退一次性補貼的2月份單獨扣除了當月的基本減除費用,那么年底匯算清繳扣除費用是60000元還是55000元,這個有待進一步明確。
五、非居民個人適用稅率表
來源:
《**、**關于非居民個人和無住所居民個人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 **公告2019年第35號)附件。
來源:國家**關于發布《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的公告
國家**公告2018年第61號附件
計算方法:
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依照《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應納稅額。
非居民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稅款扣繳方法保持不變,達到居民個人條件時,應當告知扣繳義務人基礎信息變化情況,年度終了后按照居民個人有關規定辦理匯算清繳。
舉例14:
如上述趙某為**居民,即非居民納稅人,在深圳工作,居住在**,周五回港,周一來深圳上班,全年累計在**境內居住未滿183天,每月從境內任職單位取得工資30000萬,在境內繳納社會保險5500元,專項附加扣除4000元,那么其取得的每月工資所得單位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為:
(30000-5000)*20%-1410=3590元。
注意:這里社保及專項附加扣除只有達到居民納稅人時才可以扣除,這里只能扣除5000元。
非居民個人趙某2019年作**,4月取得勞務報酬2000元,8月取得8000元,10月取得稿酬所得5000元,12月取得專利使用權所得20000元,計算如下:
4月:支付勞務報酬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2000*(1-20%)*3%=48元
8月:支付勞務報酬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8000*(1-20%)*10%-210=430元
10月:支付稿酬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5000*(1-20%)*70%*3%=84元
12月:支付專利使用費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20000*(1-20%)*20%-1410=1790元
注意:與居民納稅人取得四項所得對比,非居民這四項所得均是代扣代繳,而不是預扣預繳,沒有年終匯算清繳的要求,只有達到居民納稅人時才需要匯算清繳,并才可以扣除社保及專項附加扣除。在計算收入額時沒有4000元以下減800,4000元以上減20%的處理,全部按減20%處理,適用的稅率表是月稅率表,而不是年稅率表。
六、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計算方法:年度應納稅額=年度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年度收入總額-成本、費用、損失
取得經營所得的個人,沒有綜合所得的,計算其每一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減除費用6萬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在辦理匯算清繳時減除。
適用范圍及舉例:
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伙企業個人合伙人、承包承租經營者個人以及其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個人取得經營所得,包括以下情形:
(一)個體工商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合伙企業的個人合伙人來源于境內注冊的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生產、經營的所得;
(二)個人依法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活動取得的所得;
(三)個人對企業、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
(四)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
納稅人取得經營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由納稅人在月度或季度終了后15日內,向經營管理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預繳納稅申報,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31日前,向經營管理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匯算清繳,從兩處以上取得經營所得的,選擇向其中一處經營管理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年度匯總申報。
舉例15:
某個人獨資企業2019年度收入100萬,成本費用稅金等可扣除70萬元,該企業投資者馮某個人沒有其他綜合所得,自行繳納社保每月1500元,申報專項附加扣除為每月2000元,2020年2月,假設平時四個季度已預繳個人所得稅10000元,個人獨資企業代馮某申報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為:
2019年度應納稅所得額= 1000000-700000-60000-1500*12-2000*12=198000元
2019年度應納稅額=198000*20%-10500=29100元
匯算清繳時補繳稅款=29100-10000=19100元
七、其他四項所得適用比例稅率20%
1、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業務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2〕146號)有關財產租賃所得個人所得稅前扣除稅費的扣除次序調整為:
(一)財產租賃過程中繳納的稅費;
(二)向出租方支付的租金;
(三)由納稅人負擔的租賃財產實際開支的修繕費用;
(四)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標準。”
舉例16:
陳某2019年2月20日將持有的商業用房出租,月租金3萬,租期2年,按季度收取租金9萬元,計算財產租賃所得個人所得稅如下:
其取得的租金收入月租金不到10萬元,免征增值稅及附加稅費,租賃合同印花稅為:3萬*24*1 ‰*50%=360元,出租商用房房產稅為:3萬*24*12 %*50%=43200元可以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扣除。
個人所得稅:
第一個季度收取9萬元租金時:
(90000-43200-360)*(1-20%)*20%=7430.40元
第二個季度用以后季度收取9萬元租金時:
90000*(1-20%)*20%=14400元
2、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舉例17:
偖某2019年4月轉讓2012年購入的住房,購買原價200萬元,售價800萬元,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增值稅,印花稅為:800萬*5 ?*50%=2000元,交易費等衉,如果是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否則個人所得稅計算如下:
(800萬-200萬-0.2萬)*20%=119.96萬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舉例18:
魏某2019年3月從投資的有限公司取得分紅20萬元,應納個人所得稅:
20萬*20%=4萬元。
4、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舉例19:
蔣某2019年12月購賣**中獎20000元,應納個人所得稅:
200000*20%=4000元。
由于新個人所得稅法取消了“其他所得”根據** **關于個人取得有關收入適用個人所得稅應稅所得項目的公告(** **公告2019年第74號)將部分原來按“其他所得”征稅的項目修改為“偶然所得”征稅。
(1)個人為單位或他人提供擔保獲得收入, 按偶然所得征稅。
舉例20:
沈某2019年為單位提供擔保取得20000元收入,應納個人所得稅:
200000*20%=4000元。
(2)企業在業務宣傳、廣告等活動中,隨機向本單位以外的個人贈送禮品(包括網絡紅包,下同),以及企業在年會、座談會、慶典以及其他活動中向本單位以外的個人贈送禮品,個人取得的禮品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但企業贈送的具有價格折扣或折讓性質的消費券、代金券、抵用券、優惠劵等禮品除外。
前款所稱禮品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按照《** 國家**關于企業促銷展業贈送禮品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50號)第三條規定計算:“企業贈送的禮品是自產產品(服務)的,按該產品(服務)的市場銷售價格確定個人的應稅所得;是外購商品(服務)的,按該商品(服務)的實際購置價格確定個人的應稅所得?!?/p>
舉例21:
某單位為推廣產品,在做業務宣傳時隨機向參加活動的個人發放微信紅包,韓某取得紅包100元,同時取得單位贈送的外購禮品,購買價為50元,單位應代扣其個人所得稅:
(100+50)*20%=30元。
(3)房屋產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無償贈與他人的,受贈人因無償受贈房屋取得的受贈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按照《** 國家**關于個人無償受贈房屋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78號)第一條規定,符合以下情形的,對當事雙方不征收個人所得稅:
(一)房屋產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無償贈與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二)房屋產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無償贈與對其承擔直接撫養或者贍養義務的撫養人或者贍養人;(三)房屋產權所有人**亡,依法取得房屋產權的法定繼承人、遺囑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
前款所稱受贈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按照《** 國家**關于個人無償受贈房屋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78號)第四條規定計算:“對受贈人無償受贈房屋計征個人所得稅時,其應納稅所得額為房地產贈與合同上標明的贈與房屋價值減除贈與過程中受贈人支付的相關稅費后的余額。贈與合同標明的房屋價值明顯低于市場價格或房地產贈與合同未標明贈與房屋價值的,稅務機關可依據受贈房屋的市場評估價格或采取其他合理方式確定受贈人的應納稅所得額?!?/p>
舉例22:
楊某獲贈一套住房,受贈合同上未標明贈與價值,該套住房市場價格500萬,因受贈該住房,楊某繳納契稅15萬,印花稅2500元,楊某應納個人所得稅:
(500-15-0.25)*20%=96.95萬元
(4)個人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的規定,領取的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養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由保險機構代扣代繳后,在個人購買稅延養老保險的機構所在地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
舉例23:
朱某2019年12月一次性領取當年的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養老金20000元,保險機構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代扣代繳其個人所得稅為:
20000*75%*10%=1500元。
八、2018年第四季度新個人所得稅法過渡期間稅款計算適用稅率表
來源:《**、**關于2018年第四季度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98號)附件1。
適用范圍及舉例:
對納稅人在2018年10月1日(含)后-12月31日(含)每月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5000元,按上述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計算應納稅額。
舉例24:
沈某2018年10月10日取得單位發放的工資12000元,個人繳納社保及公積金為1600元,單位應代扣其個人所得稅為:
(12000-5000-1600)*10%-210=330元。
來源:《**、**關于2018年第四季度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98號)附件2。
適用范圍及舉例:
適用2018年第四季度及2018年度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自然人投資者、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者查賬征收的生產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稅計算。
(一)對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自然人投資者、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者2018年第四季度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執行,前三季度減除費用按照3500元/月執行。
(二)對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自然人投資者、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者2018年取得的生產經營所得,用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分別計算應納前三季度稅額和應納第四季度稅額,其中應納前三季度稅額按照稅法修改前規定的稅率和前三季度實際經營月份的權重計算,應納第四季度稅額按照本通知所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以下稱稅法修改后規定的稅率)和第四季度實際經營月份的權重計算。具體計算方法:
1.月(季)度預繳稅款的計算。
本期應繳稅額=累計應納稅額-累計已繳稅額
累計應納稅額=應納10月1日以前稅額+應納10月1日以后稅額
應納10月1日以前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前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前規定的速算扣除數)×10月1日以前實際經營月份數÷累計實際經營月份數
應納10月1日以后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后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后規定的速算扣除數)×10月1日以后實際經營月份數÷累計實際經營月份數
2.年度匯算清繳稅款的計算。
匯繳應補退稅額=全年應納稅額-累計已繳稅額
全年應納稅額=應納前三季度稅額+應納第四季度稅額
應納前三季度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前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前規定的速算扣除數)×前三季度實際經營月份數÷全年實際經營月份數
應納第四季度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后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后規定的速算扣除數)×第四季度實際經營月份數÷全年實際經營月份數
過渡期間,查賬方式征收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如下:
(一)月預繳稅額的計算
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累計利潤總額-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合伙企業合伙人分配比例-投資者減除費用。
其中投資者減除費用=稅法修改前實際經營月份數×3500+稅法修改后實際經營月份數×5000+稅延養老保險等其他扣除費用;
月度預繳稅額=稅法修改前的經營期應預繳稅額+稅法修改后的經營期應預繳稅額-本年已預繳稅額。
其中:
稅法修改前的經營期應預繳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前適用稅率-稅法修改前適用的速算扣除數)×稅法修改前實際經營月份數÷本年實際經營總月份數。
稅法修改后的經營期應預繳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后適用稅率-稅法修改后適用的速算扣除數)×稅法修改后實際經營月份數÷本年實際經營總月份數
舉例如下:
某個體工商業戶1-10月生產經營利潤86500元,其中:1-9月份生產經營利潤76500元,預繳5250元,其10月份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
10月份應納稅款計稅如下:
(1)累計應納稅所得額=86500-3500×9-5000×1=50000元
(2)10月1日以前應納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前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前規定的速算扣除數)×10月1日以前實際經營月份數÷累計實際經營月份數=(50000×20%-3750)×9 ÷10 =5625元。
(3)10月1日以后應納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后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后規定的速算扣除數)×10月1日以后實際經營月份數÷累計實際經營月份數=(50000×10%-1500)×1 ÷10 =350元。
(4)則該戶10月份稅款所屬期應納稅額=應納10月1日以前稅額+應納10月1日以后稅額-1至9月已納稅額=5625+350-5250=722元。
(二)2018年度匯算期應納稅額的計算
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年度納稅調整后所得-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合伙企業合伙人分配比例-允許扣除的其他費用-投資者減除費用。
其中投資者減除費用=稅法修改前實際經營月份數×3500+稅法修改后實際經營月份數×5000;
年度匯算應納稅額=稅法修改前的經營期應繳稅額+稅法修改后的經營期應繳稅額-本年已預繳稅額。
其中:
稅法修改前的經營期應繳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前適用稅率-稅法修改前適用的速算扣除數)×稅法修改前實際經營月份數÷本年實際經營總月份數。
稅法修改后的經營期應繳稅額=(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后適用稅率-稅法修改后適用的速算扣除數)×稅法修改后實際經營月份數÷本年實際經營總月份數
上述稅率及速算扣除數與前述“通知”規定的稅率表一致。
舉例如下:
假設上述個體工商業戶2018年1-12月生產經營利潤116500元,已預繳個人所得稅7500元,全年匯算清繳應繳多少個人所得稅(不考慮年度納稅調整因素)?
匯算清繳應納稅款計稅如下:
(1)年度累計應納稅所得額=116500-3500×9-5000×3=70000元
(2)應納前三季度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前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前規定的速算扣除數)×前三季度實際經營月份數÷全年實際經營月份數=(70000×30%-9750)×9÷12=8437.5元
(3)應納第四季度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法修改后規定的稅率-稅法修改后規定的速算扣除數)×第四季度實際經營月份數÷全年實際經營月份數=(70000×10%-1500)×3÷12=1375元。
(4)匯算清繳補稅額=應納前三季度稅額+應納第四季度稅額-累計已繳稅額=8437.5+1375-7500=2312.5元。
作者何曉霞,系每日稅訊精選微信公眾號特約撰稿人
您好:個稅2021年稅率表在2021年個稅起征點起征點確定為每月5000元。下面將進行解答:
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個稅的計算方法如下:
應繳納所得額=稅前工資收入金額-五險一金(個人繳納部分)-費用減除額
應納稅額=應納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1.綜合所得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不超過36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
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稅率為10%
超過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0%
超過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5%
超過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稅率為30%
超過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5%
超過96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45%
2.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不超過3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5%
超過30000元至9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10%
超過90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 20%
超過300000元至50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0%
超過50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5%
3.非居民取得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稅率表
不超過3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
超過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稅率為10%
超過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0%
超過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稅率為25%
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稅率為30%
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35%
超過80000元的部分,稅率為45%
4.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20%稅率。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來源國家**、梅松講稅、貓叔說稅,侵權請聯系刪除
一、綜述
1、所得范圍
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1)工資、薪金所得;
(2)勞務報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5)經營所得;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7)財產租賃所得;
(8)財產轉讓所得;
(9)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需要辦理匯算清繳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辦理匯算清繳。
非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不辦理匯算清繳。
2.適用稅率
(1)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
(2)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3.特殊情況
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居民個人取得的綜合所得,年度綜合所得收入不超過12萬元且需要匯算清繳補稅的,或者年度匯算清繳補稅金額不超過400元的,居民個人可免于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時存在扣繳義務人未依法預扣預繳稅款的情形除外。
二、扣繳義務范圍
扣繳義務人,是指向個人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
(一)扣繳義務人向個人支付下列所得時,應辦理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扣繳申報
1、工資、薪金所得;
2、勞務報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5、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6、財產租賃所得;
7、財產轉讓所得;
8、偶然所得。
所得項目
扣繳方式
預扣/代扣稅率
工資薪金所得
綜合所得
預扣預繳
累計預扣法
3%-45%
勞務報酬所得
按月/按次
預扣預繳
20%-40%
稿酬所得
20%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20%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代扣代繳
按次
20%
財產租賃所得
財產轉讓所得
偶然所得
經營所得
自行預繳
(二)特殊情況的扣繳義務人
1、個人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受讓方為扣繳義務人。以被投資企業所在地稅務機關為主管稅務機關。
2、限售股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個人股東開戶的證券機構為扣繳義務人,以證券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為主管稅務機關。
3、個人領取年金時,由年金托管人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4、個人財產拍賣所得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拍賣單位負責代扣代繳,并按規定向拍賣單位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
(三)扣繳義務人的義務
1.辦理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扣繳申報
(1)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
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是指扣繳義務人應當在代扣稅款的次月十五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其支付所得的所有個人(包括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個人)的有關信息、支付所得數額、扣除事項和數額、扣繳稅款的具體數額和總額以及其他相關涉稅信息資料。
扣繳義務人應按照規定,在工資、薪金所得按月預扣預繳稅款時,依據居民個人提供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辦理稅前扣除。
納稅人在取得應稅所得時向扣繳義務人提出需要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并提交相關信息、資料,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稅款時按照享受稅收協定待遇有關辦法辦理。
扣繳義務人對納稅人向其報告的相關基礎信息變化情況,應當于次月扣繳申報時向稅務機關報送。
扣繳義務人發現納稅人提供的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可以要求納稅人修改。納稅人拒絕修改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報告稅務機關。
納稅人拒絕扣繳義務人依法履行代扣代繳義務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及時報告稅務機關。
(2)匯總申報
上市公司向股東分紅,扣繳申報利息、股息、紅利個人所得稅時,可以選擇匯總申報方式。
2.向納稅人提供扣繳信息
支付工資、薪金所得的扣繳義務人應當于年度終了后兩個月內,向納稅人提供其個人所得和已扣繳稅款等信息。納稅人年度中間需要提供上述信息的,扣繳義務人應當提供。
支付工資、薪金所得以外其他所得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在扣繳稅款后,及時向納稅人提供其個人所得和已扣繳稅款等信息。
3.特殊扣繳
對上一完整納稅年度內每月均在同一單位預扣預繳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且全年工資、薪金收入不超過6萬元的居民個人,扣繳義務人在預扣預繳本年度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時,累計減除費用自1月份起直接按照全年6萬元計算扣除。即,在納稅人累計收入不超過6萬元的月份,暫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在其累計收入超過6萬元的當月及年內后續月份,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扣繳義務人應當按規定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并在《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表》相應納稅人的備注欄注明“上年各月均有申報且全年收入不超過6萬元”字樣。
對按照累計預扣法預扣預繳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的居民個人,扣繳義務人比照上述規定執行。
三、稅款計算
(一)工資、薪金所得
1、居民納稅人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并按月辦理扣繳申報。
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見附件),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余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余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納稅年度終了后余額仍為負值時,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1)全年一次性獎金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符合《國家**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規定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 )(以下簡稱164號文)所附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以下簡稱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
自2024年1月1日起,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應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2)**企業負責人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
**企業負責人取得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符合《國家**關于**企業負責人年度績效薪金延期兌現收入和任期獎勵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7〕118號)規定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參照全年一次性獎金執行;2024年1月1日之后的政策另行明確。
(3)上市公司股權激勵
居民個人取得股票期權、股票增值權、限制性股票、股權獎勵等股權激勵(以下簡稱股權激勵),符合《** 國家**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5〕35號)、《**國家**關于股票增值權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號)、《** 國家**關于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關稅收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范圍實施的通知》(財稅〔2015〕116號)第四條、《**國家**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01號)第四條第(一)項規定的相關條件的,在2022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全額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股權激勵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內取得兩次以上(含兩次)股權激勵的,應合并按上述規定計算納稅。
2023年1月1日之后的股權激勵政策另行明確。
(4)個人領取企業年金、職業年金
個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領取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符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關于企業年金 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103號)規定的,不并入綜合所得,全額單獨計算應納稅款。其中按月領取的,適用月度稅率表計算納稅;按季領取的,平均分攤計入各月,按每月領取額適用月度稅率表計算納稅;按年領取的,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個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領取的年金個人賬戶資金,或個人**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繼承人一次性領取的年金個人賬戶余額,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對個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領取年金個人賬戶資金或余額的,適用月度稅率表計算納稅。
(5)解除勞動關系的一次性補償收入
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3倍數額的部分,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6)提前退休的一次性補償收入
個人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應按照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實際年度數平均分攤,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一次性補貼收入÷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費用扣除標準〕×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
(7)內部退養的一次性補償收入
個人在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應按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后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的所屬月份進行平均,并與領取當月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后減除當月費用扣除標準,以余額為基數確定適用稅率,再將當月工資、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減去費用扣除標準,按適用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
(8)關于單位低價向職工售房的政策
單位按低于購置或建造**格出售住房給職工,職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價部分,符合《** 國家**關于單位低價向職工售房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13號)第二條規定的,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差價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職工實際支付的購房價款低于該房屋的購置或建造**格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9)關于外籍個人有關津補貼的政策
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外籍個人符合居民個人條件的,可以選擇享受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也可以選擇按照《**、國家**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1994〕20號)、《國家**關于外籍個人取得有關補貼征免個人所得稅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7〕54號)和《**、國家**關于外籍個人取得港澳地區住房等補貼征免個人所得稅的通知》(財稅〔2004〕29號)規定,享受住房補貼、語言訓練費、子女教育費等津補貼免稅優惠政策,但不得同時享受。外籍個人一經選擇,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得變更。
自2024年1月1日起,外籍個人不再享受住房補貼、語言訓練費、子女教育費津補貼免稅優惠政策,應按規定享受專項附加扣除。
2、非居民納稅人
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三(見附件)計算應納稅額。
非居民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稅款扣繳方法保持不變,達到居民個人條件時,應當告知扣繳義務人基礎信息變化情況,年度終了后按照居民個人有關規定辦理匯算清繳。
(二)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1、居民納稅人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照以下方法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稅款: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預扣預繳稅款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預扣預繳稅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見附件),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居民個人辦理年度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應當依法計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收入額,并入年度綜合所得計算應納稅款,稅款多退少補。
特殊情況: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傭金收入計算
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取得的傭金收入,屬于勞務報酬所得,以不含增值稅的收入減除20%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收入額減去展業成本以及附加稅費后,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展業成本按照收入額的25%計算。
扣繳義務人向保險營銷員、證券經紀人支付傭金收入時,應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見居民納稅人工資、薪金所得計算方法)
【備注】居民個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匯算清繳
上述三項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的計算方法和預扣預繳稅款的計算是有區別的。主要差別為:
一是收入額的計算方法不同。
年度匯算清繳時,收入額為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預扣預繳時收入額為每次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其中,“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費用按百分之二十計算”。
二是可扣除的項目不同。
居民個人的上述三項所得和工資、薪金所得屬于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時以四項所得的合計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而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上述三項所得日常預扣預繳稅款時暫不減除專項附加扣除。
三是適用的稅率/預扣率不同。
年度匯算清繳時,各項所得合并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預扣預繳時,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居民個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當在匯算清繳時向稅務機關提供有關信息,減除專項附加扣除。
2、非居民納稅人
扣繳義務人向非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照以下方法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稅款: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三(見附件)計算應納稅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非居民個人達到居民個人條件時,年度終了后按照居民個人有關規定辦理匯算清繳。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
扣繳義務人支付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或者偶然所得時,應當依法按次或者按月代扣代繳稅款。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扣繳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四)支付所得的計稅時間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屬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于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財產租賃所得,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紅利時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
【附個稅稅率表】
一、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預扣率表
二、居民個人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預扣預繳稅額。
收入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預扣預繳稅款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計算。
(1)居民個人勞務報酬所得預扣率表
(2)居民個人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三、綜合所得稅率表
綜合所得是指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預扣率表見前述一、二)。
注:1.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中華****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的規定,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
2.非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換算后計算應納稅額。
四、非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稅率表
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五、經營所得稅率表
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注:本表所稱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中華****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的規定,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該稅率適用于居民個人與非居民個人)
七、年終獎個人所得稅計算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符合規定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可以選擇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按照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
–
上圖所示,在“新發與補(換)社會保障卡領卡證明”右上角有一個條形碼,條形碼下有一串數字,最后一位一般為S,這串數字就是城鎮職工或者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手冊號(**)。-
–
領取社??ê?,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在社??ǖ挠蚁陆且灿幸粋€條形碼,條形碼下也有一串數字,且這串數字與“新發與補(換)社會保障卡領卡證明”右上角的數字前11位都一樣,只有最后一位不一樣,你可能會在想,是不是我的社保卡印錯了。-
不用擔心,這個并不是錯誤。“新發與補(換)社會保障卡領卡證明”中醫療保險手冊號(**)的最后一位通常為英文字母“S”,而社保卡上醫療保險手冊號(**)的號碼最后一位通常為**數字或字母“X”。只要前面11位的數字一樣就不會影響參保人使用醫保就醫報銷。-
本文由丁儀轉載于網絡而成,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