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土耳其發現的諾亞方舟遺跡是真的?》來源于:由作者:陳葦杰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古老的人類史,掩藏著一個又一個的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去驗證、剖析真相。《圣經》是“文學象征的淵源之一”,是猶太人
古老的人類史,掩藏著一個又一個的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去驗證、剖析真相。《圣經》是“文學象征的淵源之一”,是猶太人和歐洲人的信仰經典,它以神學的思維,道德的標準講述了古時猶太人、耶和華的歷史,并記錄了許多先知預言。今天,流傳世界的諾亞方舟傳說就來自于《圣經》。
諾亞方舟這個《圣經》中的傳說,在**徒看來應該是深信不疑的,但科學卻不能因為傳說或者信眾眾多就認為這個事實,科學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個是否是歷史事實,當然歷史上尋找諾亞方舟腳步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諾亞方舟
美麗的傳說
在《圣經·創世記》中有這樣一個動人的傳說: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后,被逐出了伊甸園。他們繁衍了無數的子女,子女的后代也越來越多,逐漸遍布整個大 地。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互相殘殺,彼此間的怨恨和惡念與日俱增。上帝看到了這一切,對當初的造人之舉感到后悔,更為人類犯下的罪孽憂 傷,于是決定毀滅一切。但人類中還有諾亞和他的家人洛守善良仁義本分,他常勸誡周圍的人們,停止殺戮,擺脫罪惡的生活。于是上帝決定留下諾亞一家。
上帝告訴諾亞,自己要發動一場洪水對人類實施大毀滅,要他們造一只方舟,以備洪水來臨時逃生。他們立即照辦。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說:“你同你的 妻子、兒子、兒媳都要進人方舟。凡潔凈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不潔凈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空中的飛鳥也要帶七公七母。這些都可以留種,將來在地上生 殖。”
一天,巨大的水柱從地下噴射而出;天上的大雨日夜不停,整整下了40天。水迅速上漲,比最高的山巔都要高出半米。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動物都**了,只留下方舟里的人和動物安然無恙。方舟載著上帝的厚望漂泊在無邊無際的汪洋上。
上帝顧念諾亞和方舟中的飛禽走獸,便下令止雨興風,風吹著水,水勢漸漸消退。諾亞方舟停靠在阿勒山邊。又過了幾十天,諾亞打開方舟的窗戶,放出一只 烏鴉探聽消息,烏鴉一去不回。諾亞又把一只鴿子放出去,要它去看地上的水退了沒有。由于遍地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之處,又飛回方舟。七天之后,諾亞又把鴿 子放出去,黃昏時分鴿子飛回來了,嘴里銜著橄欖葉,諾亞由此判斷水已經消退。后世的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征和平。
一支由**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探險隊宣布,他們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方發現了諾亞方舟遺跡,并成功進入巨型木結構的方舟內,探險隊員還在方舟內發現了陶器、繩索以及類似種子的物體。
研究人員在亞拉臘山發現了7個掩埋在積雪和火山灰燼下面的較大遠古木質結構,對于這項發現他們欣喜萬分。該聯合研究小組負責人袁文輝說:“我們不能百分之百把握地稱這就是諾亞方舟遺址,但我們的把握性為99.9%。”
他們稱,勘測地點的木制結構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如果它的確是諾亞方舟遺址,這將是考古學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發現,并證實了《圣經》的故事。據悉,這支研究小組是由****諾亞方舟國際部和土耳其研究人員組建而成,他們自10月就開始尋找諾亞方舟的遺址。
4月28日,在**發布會上研究小組成員李耀輝發言稱,我看到由木板組成的遠古木制結構,每塊木板寬度為20厘米寬,我還看到了榫頭,這是古人類未使用鐵釘之前的建筑零件。相隔大約100米會看到另一個木制結構,我看到損壞的木制碎片插入冰川中,一些碎片有20米長。
在木制結構內有許多個帶有橫梁的間隔體,木板壁面非常光滑,研究人員拍攝的視頻中可看到有門、樓梯和榫頭。研究小組稱,這些遠古木材可能是柏樹。
他們現已排除該考古遺址曾是人類居住地點,稱并未發現任何建造在如此高度的人類居住基地。他們對諾亞方舟遺址的具**置對外保密。
對于這項最新發現,也有研究人員持不同觀點,英國考古學家米克-佩特(Mike Pitt)稱,4800年前如果這里曾出現巨大的洪流將巨大的船沖到4千米以上的山脈頂端,那么我認為考古學家將在全球范圍內發現這一遠古巨大洪流留下的地質特征。但至我們仍未發現。
英國牛津大學古代歷史學講師尼古拉斯-珀塞爾(Nicholas Purcell)稱,佩特的觀點完全沒有依據,如果4800年前巨大的洪流席卷了歐亞大陸,那么古代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為什么未在洪流災難中覆滅?
即使有那么多證據和其中所暴露出來的破綻,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證明諾亞方舟不存在
不過要尋找一艘5000年前的大木船,這難度可想而知!而世界各地都有類似大洪水的傳說又似乎指向這艘船真的存在!在現階段我們并不能輕易下一個結論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存在與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迄今為止,我們找到的所有遺跡應該都不是傳說中的諾亞方舟!更多的是想搞點**,刷一下存在感而已,不過似乎也有積極的一面,去蕪存菁,或者最終真會有所發現呢!
本文原作者為陳葦杰,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葦杰,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1319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