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元宵|佳節(jié)燈如晝,人間小團圓》來源于:由作者:陳立川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這一天,是個團圓熱鬧的日子,人們要賞花燈、猜燈謎、吃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這一天,是個團圓熱鬧的日子,人們要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這一天,還是個浪漫的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燈火闌珊,月圓相逢。
元宵節(jié)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古人把農(nóng)歷正月稱作“元月”,象征“一元復始”。“元”的本義為開始;“宵”的意思是夜晚。
所以從字面意思上我們知道,元宵指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個夜晚。可元宵怎么是第一夜,不都到正月十五了嗎?
這是因為古人將每個月的十五或十六,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候稱為望日。那一天的月亮叫望月,也稱滿月。所以元宵指的是新年第一個圓月、滿月的夜晚。
最甜不過人間團圓
作為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元宵佳節(jié)最重要的當屬闔家團圓吃元宵了,寓意著新年團圓甜蜜。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無論在原料上還是外形上都有一定的差別,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看上去好像都是甜甜的小團子,但是做的時候不一樣。簡單來說,北方是搖元宵、滾元宵;南方則是包湯圓、捏湯圓。
北方做元宵是把餡料切成小塊沾上水,然后放在一笸籮生糯米粉里在那兒搖啊搖啊。一邊搖一邊灑點水,等到那餡兒全都滾成了圓球,元宵就做好了。
那湯圓是怎么回事兒?湯圓是包出來的,就是把糯米粉和成像面團一樣的粉團,然后把不同的餡料包進去,當然最后做出來的也是小圓球。
其實無論是搖元宵還是包湯圓,它都是圖個團團圓圓,吃個甜甜蜜蜜,都是全家人的其樂融融。元宵這一天的圓滿熱鬧,以及吃得甜甜蜜蜜,其實都是對未來日子的一種祝福。
最美不過人間燈火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什么叫鬧元宵呢?可不是在家安安靜靜吃了元宵就叫過節(jié)。**人過去講究儀式感,集體在一起都是要歡慶的,要熱鬧的。
元宵作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圓夜,也是**傳統(tǒng)春節(jié)節(jié)慶活動的**,看花燈、猜燈謎、對對子都是人們在元宵節(jié)這天喜聞樂見的節(jié)日娛樂活動。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代詩人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為我們呈現(xiàn)出的便是唐代元宵節(jié)的熱鬧氣象,正月十五,大街小巷,華燈高照。
大多數(shù)人對元宵節(jié)的最初感知,可能都是從童年一盞花燈開始的。那種紙做的花燈,式樣極簡,卻渲染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
人們喜歡燈,是因為喜歡燈所傳遞出的吉祥與歡樂,喜歡燈光中的溫暖與希望。除了“燈”與“節(jié)”的結(jié)合外,在元宵節(jié)里還有另外一場有趣的相逢,那就是“燈”與“謎”的銜接。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jié)特色活動,人們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很多,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
元宵,最適合相遇
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只有元宵夜被破例允許結(jié)伴出門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擦出愛的火花。
所以元宵節(jié)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因此,元宵節(jié)亦稱為“**情人節(jié)”。
年輕的男女在燈下相見,在這流動的燈影間,驀然相會,造就良緣美眷。正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寫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家人相聚猜謎,情人相遇成侶。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在這燈影之間被見證圓滿,夜空冉冉的天燈,水面漂流的水燈,是耿耿星河,載著許多新年的期盼。
現(xiàn)在,現(xiàn)在都市里熱熱鬧鬧鬧鬧元宵大概變成了一種集體的回憶,此時讓人想起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一詞中寫道,“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新的一年,祝大家像這個詞牌名一樣,常年永遇樂,尋到自己內(nèi)心的幸福與安寧。
本文原作者為陳立川,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lián)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陳立川,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021515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