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霧(青島大霧圖片)
前沿拓展:
青島大霧
**天氣網訊 **氣象臺2月1日18時繼續(xù)發(fā)布大霧**預警:
預計,今天夜間到明天上午,華北東部和南部、黃淮大部、江淮、江漢以及西南地區(qū)東部等地有大霧,其中河北南部、天津、山東西部、河南東部和南部、江蘇、安徽北部、四川盆地、重慶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qū)有能見度不足500米的濃霧,局地有能見度不足200米的強濃霧。
昨夜至今天上午,青島市氣象臺相繼發(fā)布大霧**預警和橙色預警信號,青島地區(qū)西海岸新區(qū)、膠州、即墨、城陽、平度、萊西已出現能見度小于200米、局部能見度小于50米的大霧。霧天能見度低,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了極大隱患。為確保道路交通安全、暢通,青島交警積極應對惡劣天氣,科學調配警力,上路執(zhí)勤疏堵保暢。
霧天能見度低,盡量減少非必要外出,如要外出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確需自駕的,則要注意以下事項:
來源: 青島交警權威發(fā)布
拓展知識:
青島大霧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于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之間,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為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為1102平方公里,所轄膠州、即墨、平度、膠南、萊西五市面積為9552平方公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62.64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64公里,占山東省岸線的1/4強。海岸線曲折,岬灣相間,分布著沙子口灣、麥島灣、浮山灣(2008年奧帆賽賽場)、太平灣、匯泉灣、前海灣(又稱棧橋灣)、膠州灣等32個海灣,并有海島69個。
青島地處歐亞大陸的東緣,屬南溫帶季風區(qū)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青島市獨特的氣候特點。由于海洋環(huán)境的調節(jié),夏半年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盛行東南風,氣候濕潤多雨,熱量充足,溫度適中且無酷暑,是避暑休閑的好地方;冬半年具有大陸性特點:盛行偏北風,空氣干冷,雨雪稀少。
由于海陸溫度日變化的不同,青島具有明顯的海陸風特點:表現為從半夜至晨,南風轉北風(陸風),到中午前后又轉為南風(海風),海陸風過程時間短,風力弱。影響氣候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下墊面性質等。其中下墊面的性質是形成區(qū)域小氣候的主要因素。對于青島來說,其局地氣 候的形成主要是受海洋、山脈和城市三大地理因素的影響。
① 海洋的影響:青島三面環(huán)海。膠州灣在它的南岸,呈葫蘆狀,深入陸地160公里。根據資料分析,年平均海水表層溫度比青島市平均氣溫高1.6℃。4~7月水溫低于氣溫3.0℃,8~3月水溫高于氣溫4.0℃。 夏季陸地比海洋暖,東南季風自海洋上吹來,使近海氣候涼爽,也使青島每年6月至7月海霧盛行。
② 山脈的影響:嶗山是青島最大的山脈,主峰嶗頂海拔1133.2米,整個山脈呈南北走向。由于嶗山的存在,使青島地區(qū)的風受到很大的影響。冬天,嶗山對冷空氣有阻擋作用,當北方冷空氣南下時, 北坡寒風呼嘯,氣溫明顯下降,而南坡風速較小,降溫幅度也小。夏天,嶗山對降水的影響也很明顯。由于山體對氣流的抬升作用,使嶗山成為山東省的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對于海霧、冰雹等災害性天氣也一樣,一山之隔,別樣天地,嶗山之南多平流霧,年平均霧日100多天,而山北不足20天,并且是輻射霧。嶗山北部一帶時有冰雹發(fā)生,但是比內陸少,而南部基本沒有冰雹災害。
③ 城市的影響: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fā)展,城市熱島效應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青島冬半年盛行北風,市區(qū)北部工廠的煙塵吹向市區(qū),在傍晚至上午由于有逆溫層的存在,往往使能見度變的很差; 夏半年盛行東南風,煙塵對市區(qū)的影響相對較少。
青島市區(qū)6~9月常年平均降水量為439.9mm,平均氣溫為22.9℃;濕熱多雨,炎熱天氣(日平均氣溫≥30℃)較少;風力較小,平均風速為4.8m/s;海霧盛行,平均霧日23次,6、7月很多,8、9月徒減。
氣溫:青島市區(qū)最熱月出現在8月,月平均氣溫為25.3℃,平均最高氣溫為28.4℃。全年以8月上旬的氣溫(25.8℃)為最高,是青島最熱的一旬。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9℃,出現在2002年7月15日,打破了百年歷史最高記錄。
降水:青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各月降水量以8月份最多,為151.1mm。
風:海上平均風速大于陸地,7~9月是青島風速最小的季節(jié),8、9月的平均風速最小,均為4.5m/s。3~8月主導風向為南南東(SSE); 9~2月以北風為主導風向。青島累年最大風速(即10分鐘平均值)為32.0 m/s,出現在1971年6月25日,風向為東南東(ESE);累年各月的最大風速,均在21.0 m/s以上。累年極大風速(即瞬間極大風速)為35.6 m/s,風向南南東(SSE),出現在1985年8月19日;累年各月的極大風速,均在29m/s以上。
氣象災害主要包括旱災、暴雨、熱帶氣旋、冰雹、雷電、風暴潮和沙塵暴等。青島受季風氣候控制,氣象變化具有多種尺度的波動性、突變性和變異性,從而形成和誘發(fā)了多種氣象災害。
冰雹:冰雹是從發(fā)展強盛的積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球或冰塊,其下降時特大的動量常給農作物和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危害。冰雹出現的范圍雖較小,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常伴有狂風驟雨,因此往往給局部地區(qū)的農牧業(yè)、工礦企業(yè)、電訊、交通運輸以及**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冰雹是青島地區(qū)重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多發(fā)生在春、秋兩季,春夏之交和夏秋之間最頻繁。1949~2001年的50多年資料統(tǒng)計表明,對青島地區(qū)造成災害較強的冰雹約120次。其中5、6、7月份降雹次數占全年總次數的75%;8、9兩個月占全年總次數的17%。降雹時間比較集中,多出現在4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午后和傍晚氣溫高、天氣悶熱時段。
暴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0毫米為暴雨。一年之中,青島暴雨多發(fā)生在夏季,其次是春夏之交和夏秋之間,一般為每年的5~10月,最早出現在1950年4月16日,最晚出現在1962年11月20日。據歷史氣象資料,對青島地區(qū)7市(區(qū))30多年發(fā)生的464次暴雨進行統(tǒng)計,7~8月份暴雨次數占全年總數的69%;6月和9月暴雨次數占全年總數的12%。
雷暴:雷電是積雨云強烈發(fā)展階段產生的閃電鳴雷現象。它是云層之間、云地之間、云與空氣之間的電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的放電。雷電常伴有大風、陣雨甚至龍卷、冰雹等,是一種局地的、猛烈的災害性天氣。由于受海洋的影響,青島市雷暴日數比內陸相對偏少。青島市區(qū)年平均雷暴日16.6個;而平度市平均每年有27.3個雷暴日。在時間上,一年之中,除1月份之外,其余11個月,青島地區(qū)都曾發(fā)生過雷電。青島地區(qū)發(fā)生雷電、擊事件主要集中在7、8兩個月。7月平均雷暴日數最多,為6.8天;8月次之,平均為5.8天;6月居第三位,平均為3.9天。
龍卷:龍卷風是一種范圍小、生消迅速,一般伴隨降雨、雷電或冰雹的猛烈渦旋,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小尺度風暴。青島地區(qū)龍卷風多時一年可出現4次,有時一日連續(xù)出現3次。據近50年歷史資料不完全統(tǒng)計,青島地區(qū)共出現39次龍卷風。一般出現在4~10月份,發(fā)生在一天當中的中午到傍晚時段。以6月份最多,占41%;7月份占17%;8月份占23%;4、9、10三個月只占16%。
大風:大風(風力8級以上,風速大于17.2m/s)對青島地區(qū)的危害經常發(fā)生。青島地區(qū)的大風,夏秋兩季受熱帶氣旋影響,以偏南風為主。一般情況是海岸邊風速大于內陸風速,平原風速大于山區(qū)風速。
大霧:霧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當低層大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水汽凝結物懸浮在空中形成霧茫茫的天氣,并使能見度的水平距離小于1.0公里,氣象上把這種天氣現象稱為大霧。霧使能見度降低會造成水、陸、空交通災難,也會對輸電、人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青島是一個多霧的地區(qū),約有90%以上屬“平流霧”,亦稱“海霧”。年平均濃霧日51.5天,霧日最多年份(1951年)曾達92天,最少年份(1995年)也有33天;霧的持續(xù)時間最長時可達14天(1976年7月20日~8月2日)。青島的霧,多發(fā)生在春夏兩季,以4~7月最盛。每年3月起霧日漸多,直到7月份霧日達到高峰,進入8月后因海水溫度高于大氣溫度,霧日急劇銳減到幾乎絕跡。
青島大霧
青島屬溫帶季風氣候,溫度適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是難得的寶地
青島大霧
最近是雨季,濕度比較大。
青島大霧
手機**是利用G**移動通信網的蜂窩技術來實現位置信息的查詢,G****通信網是由許多像蜜蜂蜂窩一樣的小區(qū)構建而成的,每個小區(qū)都有自己的編號,通過手機所在小區(qū)的識別號就可以知道手機所在區(qū)域。目前手機小區(qū)**技術尚在完善之中,市區(qū)精度范圍大致在200米左右,同時目前顯示的地標名還在優(yōu)化之中,隨著進一步優(yōu)化,地標將更加準確 .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00647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