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哪些城市和深圳一同
前沿拓展:
1980年哪些城市和深圳一同
1980年,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有7個。分別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霍爾果斯、喀什。
經濟特區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并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1979年7月,****、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加快改革開放后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新疆工作會議上**正式批準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廖虹雷
禹國剛
樊建平
鐘立釗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軒慧、王納
深圳,這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城市,這是一個滿懷夢想的城市。
1980年,深圳有30萬人口、GDP2.7億元,2019年,深圳的常住人口1400萬,實際管控人口2500萬,GDP超過2.6萬億元。特區40年,這片土地上人口增長了83倍,GDP增長了將近1萬倍。
一個滿懷夢想的城市,背后是一群滿懷夢想的人,一個充滿傳奇的城市,更是充滿了傳奇的故事。今天,我們講述四個年代四個深圳人的故事。他們有的年逾古稀,有的風華正茂,但他們同樣在為這個城市燃燒自己,用科技賦能深圳城市未來,用人文關懷充實深圳精神內核。
他們的故事各有精彩,正是無數的這種精彩,構成了深圳特區40年的傳奇畫卷。
廖虹雷
退休后踏遍300古村呼吁保護最老的深圳
說到對深圳掌故的熟悉程度,沒幾個人能比得上廖虹雷老師。前不久他在福田區圖書館開講關于深圳地名的掌故,妙趣橫生的講述,讓館內一席難求。廖虹雷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人,1946年生于深圳寶安,一直從事文化工作。1980年,廖虹雷被調往羅湖區工作,不久后任羅湖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后來入職深圳市臺辦,一直工作到2006年退休。最早的一批深圳拓荒牛,廖老師當之無愧。
退休后的廖虹雷開始了挖掘和記錄深圳民間文化的工作,“廣府話、客家話、潮州話我都會聽會說,對研究本土文化有優勢。”廖虹雷平時相機不離身,本子不離手,只要聽到深圳獨特的人和事,他都會認真記錄,并坐公交車去實地考察。
如今,到了古稀之年,很多人都選擇含飴弄孫,但廖虹雷老師卻在十多年時間里走訪了深圳本地的近300條古村,收集整理深圳本地民俗文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來呼吁社會重視保護深圳古村落,以及這背后代表的本土民俗文化傳統。
面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廖虹雷痛心地說:“20年來深圳有1000個古村消失了,這些都是有兩三百年歷史的古村落。”深圳古村落亟待保護。他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深圳人,我可能無力留下古村舊宅,但可以堅守深圳民俗一塊領地,研究、整理,甚至通過舉辦一些大活動,把這些民俗留下來,把這些典故傳播開去,告訴子孫后代我們的先民是如何生活的。”
禹國剛
用歷史功勛回應了當年的質疑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率先開始集中交易,標志著新**從此有了資本市場,并且朝著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禹國剛老先生無疑是那段輝煌歷史中最重要的標志性人物。
2018年12月18日,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禹國剛以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深交所主要籌建者的身份榮獲了“改革先鋒”的稱號。面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禹國剛說,他人生最感到自豪的地方,是碰到了**改革開放,能夠在時代給予的機遇中,為深交所的創建和發展貢獻力量。“所有的工作都是大家的功勞和成績,我不過是其中的一員,做了我該做的事,盡了我該盡的力。”他如是說。
禹老家中的白墻,掛著大小不一的相框,當記者仔細讀來,儼然就是深圳證券交易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再一躍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知名的證券交易所的一段歷史。
當年的深交所在禹國剛的主持下,主動迎接科技的挑戰,把前沿科技跟金融緊密結合,為深交所今天的技術領先同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金融市場又迎來新一輪的技術挑戰,各個國家或地區的交易所都在探索如何把區塊鏈技術跟證券交易結合起來。對此,禹老認為,我們今天絕不能滿足于現狀,要發揚當年敢闖敢試,敢于為改革開放大膽開拓創新的精神,主動迎接新科技的挑戰,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禹國剛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要繼續發揚‘拓荒牛精神’,在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更大的示范引領作用。”
樊建平
抱著10萬元南下最終建成深圳先進院
8月12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總投資超過16億元,由深圳市**全額投資建設。15年前,樊建平帶著借來的10萬元現金,南下深圳建起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先進院)。15年后的今天,先進院已經成為這個城市里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
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院長樊建平回顧了當時創設先進院的歷程。“哈佛大學之為哈佛大學,清華大學之為清華大學,靠的不光是建筑與設備,不光是名字與歷史,靠的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歷史。不管如何,都是在說明人才的重要、人才的難求與難得。”樊建平說,一流的人才、二流的設備,干出的還是一流的成果;一流的設備、二流的人才,干出的成果只能是二流的。
15年來,深圳先進院堅持每年到世界各地招攬人才,在**發生以前,每年樊建平都要出國兩三趟,了解世界科學技術的前沿動態,同時把聚集在科技前沿的人才招攬回來。樊建平表示,深圳先進院就好比一個花園,人才就像種子,資金和管理加起來也不如種子的作用重要。深圳先進院要打造的是一片人才“森林”,找到“好種子”尤為重要。創新靠人才。先進院已連續三年獲得深圳市“人才伯樂獎”,也是深圳市第一個兩次獲得深圳市科技獎最高榮譽“市長獎”的單位。截至2019年底,先進院的海外歸來人才數超600名,博士后人數達552人。
作為新型科研機構,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從最初的5人團隊發展到今天3000余人規模,從早期以集成技術為主,到今天布局人工智能、腦科學、合成生物學、材料學等前沿科學領域,截至今年7月底,合作孵化企業近千家,專利申請總量達9152件,累計輸出人才1.3萬。
鐘立釗
堅持做有溫度的企業 為公益慈善效力
6月30日是“廣東扶貧濟困日”,廣東省永道生態集團捐贈8888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抗擊**肺炎**期間,永道生態環保分公司捐贈防疫物資一批,**承擔1億多元的醫療廢物處理費用。這家企業的創始人鐘立釗是一位36歲的年輕人,2014年他把永道深圳總部落戶福田區。
鐘立釗是一名退伍軍人,他的經歷充滿了傳奇,從擺地攤賣服裝白手起家,到主營農業、環保、教育的集團公司,他榮耀過、失敗過,痛定思痛重整行裝再出發,那份源自橄欖綠的家國情懷始終如一,他披荊斬棘,風雨過后陽光燦爛。如今他堅持每年拿出5%的利潤扶貧濟困,幫扶困難群體與特殊群體。截至今年,其社會公益事業捐贈達2.8億元,產業扶貧及消費扶貧逾4.5億元。
鐘立釗出生于汕尾海豐偏遠農村。2007年,他揣著1萬多元的退伍費和幾個月的工資開始擺地攤創業,憑借敏銳的判斷和努力,他4年內先后開了72家百貨商場,年交易額達到200多億元。但后來因為拓展過快等原因遭遇了資金鏈的斷裂,不得不賣掉了50多家百貨店,事業遭重創。
痛定思痛,他創辦了廣東永道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4000多萬元收購農地,種植蔬菜,養殖豬牛魚蝦,用現代企業方式來經營農業。廣東永道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菜籃子基地”,其供應廣東菜籃子市場占比達22%。
2014年,永道深圳總部落戶福田區,他開始涉足危險廢物、建筑廢物、固體廢物處理及資源化再生利用,目前永道集團在浙江、東莞、深汕合作區、廣東汕尾分別設立了建筑垃圾處理及再生資源利用、危險廢物處理科技公司,占地面積分別超30萬平方米和10萬平方米,并涉足新能源充電樁設備生產等。
最為難得的是,鐘立釗始終堅持“做有溫度的企業”。今年抗擊**肺炎**中,短短兩個月,永道集團捐款捐物累計1320萬元,并承擔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理費用1億多元。
2019年,永道集團推出“擁軍快樂行”計劃,包括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優待軍人家屬、支持征兵工作、關愛現役與退役軍人等。今年5月,永道集團捐贈2000萬元的“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基金”正式獲批成立,目前已有19個退役軍人創業團隊獲得該基金支持。“我想說,當兵的經歷是寶貴而有價值的。我希望永道集團能成為退役軍人融入社會的第一個家,行正道、回饋社會,開啟人生新旅程的驛站。”鐘立釗說。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02648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