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后海)
前沿拓展:
西山腳下湖光塔影,大運河畔碧波蕩漾,萬里長城巍峨雄踞。北京的三條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與中軸線形成對應,凝練了北京這座古老城市層層積累、帶狀相連的文化遺產。2017年發布的《北京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將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7月20日,在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即將召開之際,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北京的三條文化帶的建設已取得實效,成為首都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為打造北京金名片增色添彩。
西海濕地公園:再現碧水繞古都的美景
在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西什剎海西海,人口密集的鬧市之間,有一片占地面積10.9公頃,水域面積達7.4公頃的西海濕地公園——這是核心城區里唯一一處濕地公園。走近園內,林木間的蟬聲立馬覆蓋了園外的車水馬龍聲,沿著蜿蜒的石徑步行幾分鐘,可以看到豁然開朗的什剎海水面,近岸處的湖面上鋪滿了碧綠的荷葉,粉色的荷花在風中搖蕩,沿水而建的棧道上有游客正漫步觀景。“柳林環堤,千頃荷花、蘆葦叢叢、水鴨為群、蟬聲鼎沸。”老舍筆下的什剎海西海美景似乎又活靈活現在眼前。
西海濕地公園。
據介紹,歷史上的什剎海水域,最早是古永定河下游的一處河湖濕地。自金代起,因種植白蓮而得名“白蓮潭”,元代起被稱為積水潭,后又稱什剎海。元代郭守敬規劃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將隋唐時期東西走向為主的運河改造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使漕船能夠直航元大都城內的積水潭(什剎海),真正實現了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當時的什剎海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從南方地區沿著京杭大運河而來的船只,裝運著糧米、絲綢、布匹、茶葉、木材等物資,直接運抵積水潭(什剎海),堪稱繁華之樞。為了紀念這段運河文化史,公園在北入口至湖邊郭守敬雕塑之間打造了一條郭守敬之路,并將原有什剎海入水閘口進行恢復性展示,與公園北岸居高臨水的匯通祠(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內陳展內容形成呼應。
西海濕地公園內的郭守敬雕塑。(圖片來自“北京西城”公眾號)
厚重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里已成為附近居民親水近綠的絕佳去處。據什剎海風景區管理處主任張瑞生介紹,2018年5月中旬起,西城區陸續對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環湖步道進行疏通,拆除阻礙道路的房屋、圍墻等設施,還湖、還路于民。在西海濕地公園建設中,相關部門疏通了環湖的三處堵點,拆除了一批違章建筑,新建了一處敞軒、一處仿古亭(綠水亭)供游人憩息以及7處共計1000平方米的環湖觀景棧道;增設了共計210平方米的浮橋,連通“山海樓”飯店南側步道,使得游客不必再繞行,節省了至少1公里路程。
為了恢復什剎海的濕地生態,公園內營造了約2萬平方米的水生植物種植區,包括荷花種植區、菖蒲、蘆葦區等,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鴨島和兩個約8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區,讓野生動物有棲息的水域環境。此外公園新增水生植物共計50余種,形成了大面積水生植物群落,這些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總氮、總磷、氨氮、有機物等,使水質保持清潔。薊海濕地集團西海濕地負責人李慧介紹,得益于良好的生態改造,如今游客不時可以在園內看到綠頭鴨、鴛鴦等。2019年冬天,這里還迎來了4只黑天鵝。
家住附近的柴女士回憶了什剎海西海的變化。她說自己家打姥姥姥爺輩起就住在這附近,站在家門口便能望見西海這片湖。“我記得小時候這還是一片淤泥,后來又有人在里面游泳、釣魚,最近幾年西海濕地公園一直在建設,如今西海被修得特別好,景色很美,我經常帶我的‘姐妹團’來這里散步、健身、唱唱歌。”
在西海濕地公園內散步的游客。(圖片來自“北京西城”公眾號)
西海濕地公園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個縮影。據介紹,近年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加強:重點文物騰退取得突破性進展,萬壽寺周邊搬遷騰退順利完成,八里橋實現功能性退役。運河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實現開工,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一期已具備開園條件;生態治理環境成效顯著:大運河北京段涉及的斷面實現全面監測,主要河段水質已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主體工程完工,蕭太后河(朝陽段)全線河道實現貫通。持續開展亮馬河綜合治理工程,國際風情水岸建成了約80萬平方米的景觀廊道。這條流淌不息的千年運河,正書寫著發展新篇章。
琉璃河遺址:實證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
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金中都遺址、三山五園再到首鋼工業遺存,北京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如圖卷一樣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展開。位于其中的琉璃河遺址是北京三千余年歷史文化的一大見證,2021年獲評**“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琉璃河遺址考古現場。(圖片來自國家文物局)
“這盒子里裝的黑乎乎的東西看似不起眼,其實是西周時期的古植物遺存,里面有麥、黍、小米等作物,由此我們大致可以了解西周時期古人的食物構成。”在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陳列室內,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正向記者介紹長桌上擺放著的許多出土于琉璃河遺址的珍貴文物,在一套青銅尊、青銅卣等組成的青銅禮器前,郭京寧解釋了上面刻著的銘文,大意是太保在匽筑城,隨后在匽侯宮舉行祭禮等。“這反映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太保是西周琉璃河城的最早建造者,二是城中有一座最大的宮殿叫匽侯宮,類似于故宮中的太和殿。” 郭京寧說。北京大學教授孫慶偉認為,這篇銘文以無可爭議的文字資料實證了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獨特價值,堪稱“北京之寶”。
出土于琉璃河遺址的一批青銅禮器。
據悉,以考古成果為依據,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已全面開啟。城址區內的城墻及城壕遺址、宮殿區、祭祀區、墓葬遺址區等都將作為重點展示區域,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向公眾展出。
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陳列室。
此外,長城文化帶建設也在積極展開。據相關部門介紹,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已組織實施50項長城搶險加固工程。長城修繕始終秉持文物保護“最小干預原則”,通過考古發掘、地質勘探、勘察設計、數字化跟蹤等步驟和手段,不斷探索長城保護修繕可**、可推廣的北京經驗。例如箭扣長城搶險修繕已成為全國磚石長城保護的示范工程和精品案例。
箭扣長城。(圖片來自國家文物局)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全國體系最完善的長城保護員隊伍,共488人,實現了長城重點點段全天巡查、一般點段定期巡查、出險點段快速處置、未開放長城科學管控,形成了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遺產保護網絡。
為了探索長城保護長效機制,北京市出臺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及實施方案,編制長城沿線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點組團規劃,打造了具有國家標識意義的八達嶺世界遺產核心展示區,以及慕田峪-箭扣、古北口-司馬臺、將軍關-黃松峪、沿河城-黃草梁等一系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文物部門還與北京建筑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助推北京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探索長城文化保護利用的創新之路。
作者:本報駐京記者 彭丹
圖片:除標注外均彭丹/攝
編輯:江勝信
拓展知識: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
北京143路公交在“積水潭橋東站”下,下車站牌后面就是郭守敬紀念館。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
如圖所示,百度地圖查詢顯示,143路公交車積水潭橋東站下即可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10949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