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所得稅季度報表中營業成本如何填寫
1、所得稅季度報表中營業成本如何填寫?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中: (1)營業成本:按“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合計金額填寫,不包括期間費用。 (2)營業收入:按“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合計金額填寫。 (3)利潤總額:按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填寫。 (4)所得稅季度申報中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利潤總額之間沒有勾稽關系。 2、國稅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里的利潤總額該怎么填啊?二季度利潤報表應該這
所得稅季度報表中營業成本如何填寫?
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中: (1)營業成本:按“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合計金額填寫,不包括期間費用。 (2)營業收入:按“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合計金額填寫。 (3)利潤總額:按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填寫。 (4)所得稅季度申報中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利潤總額之間沒有勾稽關系。
國稅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里的利潤總額該怎么填啊?
二季度利潤報表應該這樣做:利潤表的本期數:應填4-6月合計數;累計數為1-6月合計數; 例如:第一季:利潤總額為-43700; 第二季:利潤總額為:50000; 累計利潤總額為:6300; 第二季應納稅所得額=6300*25%=1575元 二季度你需要預交企業所得稅:1575元2. 2季度是否要交所得稅,主要看累計利潤總額是否是正數,如果2季度的累計利潤總額是負數,那么2季度即6月份是不需交納企業所得稅的
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如何填寫?
根據《中華****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填報說明規定:
1、第2行“營業收入”: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收入填報。
2、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成本填報。
3、第4行“實際利潤額”:填報按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減除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以及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后的余額。
此申報表第2、3、4行沒有關聯的勾稽關系,只是按照會計制度規定“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和“實際利潤額”填報。而實際利潤額=利潤總額-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
因此,第3行“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成本,而不是主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
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的填列方法?
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結構分為兩部分:;
一、第一部分為第1行至第16行,納稅人根據自身的預繳申報方式分別填報;
其中:實行“據實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2行至第9行,實行“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11行至14行;實行“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16行。
二、第二部分為第17行至第22行,由實行匯總納稅的企業填寫的。總機構在填報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填報第18行至20行;分支機構填報第20行至22行。
每行具體填寫如下:
首先填寫“稅款所屬期間”:納稅人填寫的“稅款所屬期間”為公歷1月1日至所屬月(季)度最后一日。
1、第2行“營業收入”: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收入,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按其會計制度核算的收入填報。
2、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成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按其會計制度核算的成本(費用)填報。
3、第4行“利潤總額”: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其中包括從事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在本行填寫按本期取得預售收入計算出的預計利潤等。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比照填報。
4、第5行“稅率(25%)”: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的25%稅率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5、第6行“應納所得稅額”:填報計算出的當期應納所得稅額。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6、第7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當期實際享受的減免所得稅額,包括享受減免稅優惠過渡期的稅收優惠、小型微利企業優惠、高新技術企業優惠及經稅務機關審批或備案的其他減免稅優惠。 第7行≤第6行。
7、第8行“實際已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累計已預繳的企業所得稅稅額,“本期金額”列不填。
8、第9行“應補(退)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本次應補(退)預繳所得稅額。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時,填0, “本期金額”列不填。
9、第11行“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填報上一納稅年度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本行不包括納稅人的境外所得。
10、第12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所得額”:填報納稅人依據上一納稅年度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11、按季預繳企業:第12行=第11行×1/4按月預繳企業:第12行=第11行×1/12 11、第13行“稅率(25%)”: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的25%稅率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12、第14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填報計算的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第14行=第12行×第13行
13、第16行“本月(季)確定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依據稅務機關認定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出的本月(季)應繳納所得稅額。
14、第18行“總機構應分攤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總機構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15、第19行“**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總機構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16、第20行“分支機構分攤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總機構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17、第21行“分配比例”:填報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依據《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分配表》中確定的分配比例。
18、第22行“分配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依據當期總機構申報表中第20行“分支機構分攤的所得稅額”×本表第21行“分配比例”的數額。
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A類怎么填?
照實填寫就行。營業收入:賬戶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視同銷售收入】。利潤總額:財務會計報表(損益表或利潤表)上的【利潤總額+或—應納稅調整的增加或減少】。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季度累加)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季度累加)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季度累加)。
本年度新成立企業,預計本年度資產總額、從業人數、從事行業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條件且本期本表第9行“實際利潤額 \ 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確定的應納稅所得額”填報的金額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條件的納稅人,選擇“是”。本年度新成立企業,預計本年度資產總額、從業人數、從事行業不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條件或者本期本表第9行“實際利潤額 \ 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確定的應納稅所得額”填報的金額不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條件的納稅人,選擇“否”。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uuuxu.com/20221112491395.html